第五章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短篇小說大師。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在英語裏是水手的術語,意思是水深12英尺,表示船隻可以安全通過暮年的馬克·吐溫。他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一個貧窮的鄉村律師家庭,從小出外學徒,當過排字工人、水手等。他經曆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與華納合寫)、《湯姆·索亞曆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19世紀80年代發表了曆史題材的小說《王子與貧兒》和《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以及揭露種族歧視的《傻瓜威爾遜》。19世紀末發表的作品如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神秘的陌生人》等,絕望神秘情緒有所增長。

都德

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學裏任監學。 17歲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成名,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生活為題都德像材,流露了深深的鄉土之戀。之後,又發表了自傳性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時,他應征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主義的短篇。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個劇本和4個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他的創作傾向於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但由於視野不寬,造成批判力度不深的結果。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有獨特意味的東西,風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左拉

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出生在巴黎,幼年喪父,依靠獎學金讀完了中學。1862年進入阿謝特書局打工,同時開始發表作品。左拉的創作和世界觀充滿矛盾:一方麵對現存的製度左拉像進行毀滅性的批判,一方麵又對資本主義社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創作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中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長篇小說《克洛德的懺悔》《一個女人的遺誌》等,脫不開對浪漫主義作家的模仿,也顯示了他對社會題材的濃厚興趣和民主主義傾向。後來,他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逐漸產生濃厚興趣。在泰納的環境決定論和克羅德·貝爾納的遺傳學說的影響下,形成了他的自然主義理論,在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序言、《實驗小說》《戲劇中的自然主義》《自然主義小說家》等文章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主張以科學實驗方法寫作,對人物進行生理學和解剖學的分析;作家在寫作時應無動於衷地記錄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不必摻雜主觀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兩種傾向兼而有之。他受巴爾紮克《人間喜劇》的啟示,曆時25年創作了一部由20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麵情況。其中的《小酒店》《娜娜》《金錢》《婦女樂園》都十分著名.他還寫有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瑪德萊娜·菲拉》,三部曲《三城市》:《盧爾德》《羅馬》《巴黎》,以及《四福音書》中的前三部:《繁殖》《勞動》《真理》,劇本《拉布丹家的繼承人》《愛的一頁》《狂風》等。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氣中毒而逝世。左拉的創作相當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後半期法國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社會場景,他的小說及自然主義理論深深影響了此後數十年間的法國文學。

哈代

英國小說家、詩人。他出生在英國西南部一個小鎮,父親是石匠。他自幼在鄉村長大,上學哈代像時才離開家鄉。1862年到倫敦學習建築,同時從事文學、哲學等的研究。1867年回到家鄉做了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他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綠陰下》《遠離塵囂》《還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橋市長》等,這些作品反映了英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後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和道德風俗等方麵的變化和破產農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維多利亞盛世”帷幕掩蓋下的英國社會的深刻危機。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詩歌創作上,共寫了918首詩,有《時光的笑柄》《即事諷刺詩集》《幻象的瞬間》《人生小景》《冬話》等詩集,內容多是日常經驗,探討悲喜互糅的人生,詩節多變化的試驗,寫得巧妙而含義雋永,對現代主義詩歌有重要影響。他晚年創作的以歐洲聯軍對拿破侖的戰爭為題材的史詩劇《列王》可以視為他創作的一個藝術性總結。此外還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貴婦人》《人生的小諷刺》和《一個改變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 德伯家的苔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