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俄國作家。出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製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像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和中篇《地下室手記》等名著,為俄國文學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他的創作很有特色,擅長通過人物病態心理的分析和人物意識的表述米塑造人物;他善於運用象征、夢幻、夢境、意識流等藝術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緊張壓抑,情節發展急促,懸念迭起,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作品的開創性意義和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已為舉世公認,現代派作家更將他奉為宗師。 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峰之作,1866年發表,給作家帶來世界聲譽。作品描寫19世紀60年代彼得堡的世俗生活。文官馬爾梅拉多夫被裁員,女兒索尼亞被逼為娼。大學生拉斯圖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地西伯利亞的監獄裏科爾尼科夫因家庭貧困而輟學,麵對社會的不公和貧富懸殊,他認為,曆史是由超人創造的,他們通過流血建立的秩序是常人必須遵守的。他決定改造社會,為民除害,以證明自己是超人,結果他殺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婆子和她的妹妹後,卻陷入極度的痛苦中,最後,他在篤信上帝的索尼亞的勸解下投案自首,在獄中皈依宗教,以懺悔的心情接受苦難,獲得精神上的新生。作者揭露了俄國社會的不公和小市民的不幸遭遇,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刻畫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痛苦,但無法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總結性作品。構思於19世紀50年代,發表於 1879~1880年。小說描寫了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之間因金錢和情欲引起的衝突和悲劇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未完成的作品
《卡拉馬佐夫兄弟》原稿。老卡拉馬佐夫依靠不正當的手段發了家,性情暴戾,極端好色,貪婪陰險。兒子們長大後都憎惡這個父親,並為了爭奪財產和女人而明爭暗鬥,隻有小兒子阿遼沙純潔善良,謙恭溫和,不參與家庭紛爭,並在父兄之間起著抑惡揚善的調節作用,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但有些蒼白,最終也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小說通過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實際上表現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社會在資本主義和金錢勢力的衝擊下的社會悲劇的縮影。卡拉馬佐夫一家的卑鄙無恥、自私自利、野蠻橫暴、腐化墮落等性格中的共同性因素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卡拉馬佐夫性格”。 裴多菲
匈牙利革命詩人。他出生在平民家庭,少年時代曾度過一段流浪生活,熟悉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做過演員,當過兵。他的一生是和匈牙利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爭取政治裴多菲像自由的鬥爭聯係在一起的。他從184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詩作采用民歌體,歌頌勞動人民。後期在革命鬥爭的間隙寫了大量的抒情詩,如《民族之歌》《我的歌》《一個念頭在煩惱著我》和《自由與愛情》等,另外還有《農村的大錘》《雅諾什勇士》(一譯《勇敢的約翰》)和《使徒》等8首長篇敘事詩,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地表現了匈牙利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精神,具有充沛的浪漫主義激情和愛國熱情,具有極大的鼓舞力量。1849年7月在反抗俄奧聯軍的戰爭中不幸犧牲。 奧斯特洛夫斯基
俄國劇作家。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商人家庭,在莫斯科大學法學係肄業。後在莫斯科法院工作8年,為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開始寫作。奧斯特洛夫斯基一共寫了奧斯特洛夫斯基像50多部劇本,是俄國最多產的劇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自家人奸算賬》《大雷雨》《艱苦的日子》《沒有陪嫁的女人》等,他的劇作生活氣息濃厚,往往大膽諷刺暴露現實中的弊病,靈活運用民間和各階層的語言,對白幽默,善於安排戲劇場麵,情節緊張動人。另外,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俄國大力傳播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人的名作,並培養了一批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他為俄羅斯民族戲劇奠定了基石,對契訶夫等人的創作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