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裔英國作家,真名是約瑟夫·康拉德·科爾仁尼耶夫斯基。他生於一個波蘭革命者和作家的家庭,幼年顛沛流離,沒有受到係統的學校教育。1874年開始在一艘商船卜約瑟夫·康拉德像的工作,直到1898年他轉而專心從事寫作為止。康拉德共發表了13部長篇小說和多部短篇小說等。代表作有描寫海員生活的長篇小說《水仙號上的黑家夥》、讚美水手的忠誠和勇敢的《吉姆爺》、抨擊俄國專政製度的《在西方的眼睛下》等。他擅長描寫海洋生活,但他關注的不是驚險事件,而是這些事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在他的筆下,船是一種有靈魂的東西,是人跟大自然搏鬥時最忠誠勇敢的朋友和助手。他的作品往往帶有悲觀神秘的色彩,擅長心理刻畫,主人公多是特殊環境中的異常人物,處於孤獨之中。 葉芝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出生在都柏林一個畫師家庭,1884年進入都柏林藝術學院,1886年開始創作生涯。之後參與建立了愛爾蘭文學協會、創建愛爾蘭民族劇院協會等,是20世紀初愛爾蘭文藝複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大概可分為三個時期:19世紀葉芝像90年代,發表了《秘密的玫瑰》、《風中的蘆葦》等具有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風格的詩集,受斯賓塞和雪萊影響較大,《當你老了》、《茵納斯弗利島》等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中期,參與了要求民族自治的民族獨立運動,詩風也由早期的虛幻朦朧轉向堅實明朗,代表作有詩集《在七座樹林中》、《布滿陰影的水》、《責任》等;後期,發表了《幻象》一書解釋其神秘主義哲學體係,並有詩集《鍾樓》、《螺旋》等問世,其抒情詩以洗練的語言和含義豐富的象征手法,取得較高的藝術成就。葉芝的詩歌創作對現代派詩歌有很大影響,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葉芝的實驗戲劇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代表作有《女伯爵凱瑟琳》、《心願之鄉》等。 羅曼·羅蘭

法國作家。出生在一個銀行職員的家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後又獲得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的博士學位。之後在巴黎高師和巴黎大學教書,同時創作兼寫音樂評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堅持人道主義的立場,讚同社會主義。他的創作在戲劇方麵有《羅曼·羅蘭群狼》、《愛與死的較量》等;傳記方麵有《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甘地傳》等,主要是想通過名人傳記,宣揚一種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主義。在小說方麵的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等。前者是羅蘭的成名作,寫一個堅持自己的音樂理想的作曲家一生的故事,批判了當時巴黎文藝界的虛偽和腐化。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後記

《世界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等24卷。《世界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