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肖像(3 / 3)

在紐約, 哈爾斯曼的攝影才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作為一名人像攝影大師,他拍攝的肖像,以構思精巧的超現實手法和詼諧幽默的抓拍見長。他的作品是被《生活》雜誌用做封麵最多的,共有101幅作品入選。

(一)心理肖像

哈爾斯曼精通心理學,擅長拍攝別具一格的“心理肖像”。他認為一幅好的肖像照片,不僅要求攝影師對基本的攝影技術有所了解,而且要對他的拍攝對象有所了解。隻有這樣,才能在照片中抓住人物的特征,使其成為一幅與眾不同的肖像照片。哈爾斯曼認為:

一張肖像照片,如果沒有表現出人物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它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肖像,而隻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外殼。

然而,要充分表現人物性格,挖掘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實踐起來並不容易。被攝者在鏡頭前,通常會感到緊張與不安。哈爾斯曼總是事先了解被攝者的經曆和性格,然後針對不同人物的性格,通過談話進行啟發和誘導。有時,他請被攝者聽音樂,喝咖啡,使他們感到輕鬆自在,從而流露出真實自然的神態。有時,他還請被攝者跳起來,然後在他們跳躍的瞬間進行抓拍。在他的攝影室中,有一套電子閃光燈裝置,可以用1/1000秒以上的高速,拍下各種瞬間的動作。

在哈爾斯曼看來,不同的跳躍動作,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因為,人在跳躍的時刻,才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和社會性的表象,而顯露出本人的真實性格。哈爾斯曼曾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在跳躍的一瞬間,人的力量突然爆發,克服了地球的吸引力。這時,他無法控製自己的麵部表情和四肢運動。

因此,在這一瞬間,人的假麵具被去掉了,真正的自我暴露無遺。

人們隻需要利用相機便可抓住這—切。

哈爾斯曼在1959年出版了《跳躍》作品集。這本書,收錄了他用6年時間拍攝的176位名人的跳躍瞬間。這些名人,包括科學家、作家、藝術家、神學家、法學家、政治家等。哈爾斯曼廣泛研究了他們的跳躍心理,如瑪麗蓮·夢露在跳躍時流露出天真活潑的本性,而愛德華·斯泰肯在跳躍時做的起跳動作,表現了他喜歡研究、善於學習的性格。

(二)《原子的達利》

哈爾斯曼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典型地反映在他為畫家達利所拍攝的係列照片中。

西班牙畫家達利,是哈爾斯曼的好友。達利的作品荒誕怪異,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哈爾斯曼又是攝影家中極不安分的一位,不滿足攝影作為記錄現實的鏡子,而一心想踏著這麵鏡子,走進幻想的奇境。因此,他們一見如故,一連合作了30年。哈爾斯曼經常請達利當自己的攝影模特,因為達利的形象和他的繪畫一樣古怪,特別是眼睛和胡子,都有令人過目不忘的特點。哈爾斯曼的許多作品如《原子的達利》、《紅粉骷髏》等,都是與達利合作完成的。其中,《原子的達利》是他的代表作。

《原子的達利》攝於1948年。這幅照片的構思,最初源於達利的一幅畫。達利曾經畫過一幅畫,名為《原子的列達》(列達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畫中的一切,都懸浮在空中。於是,哈爾斯曼萌發了拍攝“原子的達利”的念頭。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達利,兩人一拍即合, 決定共同拍攝這幅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哈爾斯曼記述了這次拍攝的經過:

我借了三隻貓。最初用一隻做了試驗,覺得還是三隻一塊兒用的效果要好,於是改變了主意。

我喊“一、二、三”。數到“三”,我的三位助手一齊把貓拋出去,第四位助手負責潑水。在貓和水還在空中的時候,我喊出“四”的同時,達利跳起來,我把這些拍攝下來……

就這樣,在六個小時當中,經過28次拋出、跳起、潑水的結果,終於拍到了滿意的畫麵。

這幅照片,《生活》雜誌用了兩個整頁刊登,後來被許多國家的出版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