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的感知特性(2 / 2)

作為“物性存在”的詞語,即是能顯示其原始的命名力量的詞語,它們在語言之日常的和邏輯的用法當中必定被掩蔽,而隻在語言的藝術用法才得以保存和展示。所謂“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用法。唯在文學中,詞語才真正地作為詞語而得到保存,並顯示其感性的力量。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文學家的寫作並未“消耗詞語”,而是保持詞語。這是見地深刻的。我們日常使用詞語是為了傳達信息或觀念,一旦達成此任務,詞語就消失了,它們隻是充當了傳達之載體的角色。意既已達,言即被棄。然而,文學閱讀卻始終讓讀者停留在詞語本身之中。在文學經驗中,我們不可能對詞語采取“過河拆橋”的態度。我們不能想象當我們讀杜甫的一首詩時會在得其意之後便把詞語本身遺忘了。事實上,隻要我們確實在欣賞著這首詩,那麼我們就始終駐留在它的詞語之中,我們感受著它的每一個詞語的感性魅力。詩之所以是詩,即由詞語的感性力量所構成。在詩歌中,我們即停留在它的詞語中。正是通過詩歌,我們仿佛第一次感受到了這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著的詞語所具有神奇的表現力。

當然,詞語若孤立地僅就其自身來看,確實隻是符號而已。作為符號,它們是沉默的,沒有生命的。它們隻在某種聯結中才可能具有生命。文學之為文學,即在於它是詞語的一定的聯結方式。我們把這種聯結方式稱作對語言的藝術的用法。藝術用法的核心就在於在詞語之間的某種結構方式中打開詞語符號的意蘊和詞趣,使這些詞語成為象意的傳達。作為象意之傳達的詞語,才建構了文學作品所要展示的生存場。

文學正是通過這種“藝術的方式”把詞語由單純的觀念符號轉化為生動的象意。這裏所說的藝術的方式並不取決於所擇詞語本身的感性生動之程度。在任何一種民族語言裏並不存在所謂專門的“文學詞彙”。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詩句,其中的詞語無一不是日常普通用詞,卻能呈示出寥廓山河、蒼茫大地之意境來。

因此,在寫詩時並非總要去找一些非觀念的、盡量感性的詞語。在一首真正的詩裏,照樣會出現諸如“正義”、“真理”等這些抽象的詞,這並不妨礙它成其為詩。在詩作的詞語結構中,“真理”、“正義”這類詞語一樣能夠呈現出感性的意蘊來。

後記

《世界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等24卷。《世界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