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雕塑藝術欣賞(2 / 2)

優秀的雕塑作品能給人以真實的生命感,使無生命的青銅器或大理石變得能夠令人感到肌膚的溫暖。19世紀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以古希臘雕像維納斯為例,說明雕像給人的印象是“真實的生”,這是“塑造的科學”所產生的。有立體深度感的形體,是雕塑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掌握這種手段,是雕塑創作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

雕塑在再現環境和色彩方麵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圓雕塑中,人物所處的環境隻能間接地得到表現,通過的動作和表情,大致地暗示出人物所處的環境。例如,文藝複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著名雕像《大衛》就是如此。我國現代雕塑《夏》所描寫的鋤草少女形象,以她那舒展的體態和展望勞動的愉悅神情,使觀眾仿佛看到了引起她喜悅的大地。雕塑作品中的顏色,通常就是材料的本色。即使是彩塑,也主要是通過塑造形體來創造形象,色彩隻能起輔助作用。作為欣賞是綜合以上因素,用心去體會它真正動人效果。

雕塑藝術比之其他藝術形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雕塑不能像繪畫那樣直接而仔細地描繪人物活動的環境。除一些帶有情節性的浮雕外,一般地說,也不宜於直接再現人物之間、事物之間及事物發展的進程。雕塑藝術為了克服這種自身的局限性,它特別需要雕塑家對現實生活進行更集中、更概況的反映,要求做到寓豐富的思想內容於單純的藝術形象之中,達到單純與豐富的對立統一。例如,法國近代雕塑家羅丹的代表作《思》,在一塊粗糙的石底座上雕出了一個陷於沉思的少女頭像,在這個非常單純的形象裏,卻可以激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再如,我國現代雕塑《艱苦歲月》,它表現的是紅軍戰士生活的艱苦。它沒有描寫紅軍正在衝鋒陷陣,也沒有描寫紅軍戰士怎樣艱難困苦,而是通過一老一小的紅軍戰士在行軍途中休息時吹笛子這樣一個單純的藝術形象,來表達紅軍戰士縱然艱苦勞累,但卻始終堅定地向往著美好的未來這樣一個崇高的主題。這一雕塑中的兩個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不亞於規模宏大、人物眾多的曆史畫。同時,雕塑特別是大型紀念碑雕塑,十分重視雕塑的“影像”,即雕塑的立體大輪廓。這種影像以鮮明突出,一下子就能把觀眾吸引住為最佳。

此外,雕塑由於是使用一定物質材料塑造具體的形體,這種由物質材料構成的具體形體,不僅同人們的視覺發生聯係,而且與人的觸覺有聯係。視覺與觸覺這兩種感覺,可以使雕塑使用的物質材料,也具有審美價值。羅丹在談到世界雕塑名作《米洛斯的維納斯》時,也曾說過:“撫摸這座像的時候,幾乎會覺得是溫暖的”。這種來自《維納斯》雕像的觸覺感受,雖然有賴於觀賞者的視覺而引起的一種心理因素——聯想。但是,之所以能產生這種聯想,主要還是因為這一雕像本身的美以及它所使用的大理石潔白如玉的特點。假使換一種材料,如青銅來製作維納斯雕像,那就完全是另一種感覺。所以,優秀的雕塑家會根據作品的內容和它所要取得的藝術效果來決定使用哪一種物質材料。由此可見,雕塑的物質材料,除了它同藝術形象結合在一起時,其本身也可以具有審美價值外,還往往決定著雕塑所要采取的製作方法的作品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