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書法與篆刻藝術2(1 / 3)

二、書法與篆刻藝術2

《康熙字典》書影假借

假借是指本無其字,借同音字來代替它的造字法。如“其”字,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虛詞,作“他”、“難道”等義講。但這些含義很長沙窯“春水”詩詞壺抽象,無形可象、無事可指、無意可會、無形可依,隻得借同音字來代替。“其”為象形字,本義是“簸箕”。借用作文言虛詞後,原義就漸漸消失了。後人又造“箕”字來表示“簸箕”。這種造字法稱為假借。假借與通假有區別。假借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本無其字,二是借後原義喪失。而通假則是本有其字,暫時用同音字代替,它的原字的本義不會喪失,借用的同音字的含義則稍有擴大。在漢語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較小,因而假借作為一種造字法在建構漢字體係中所起作用並不大,但它還是為漢字數量的擴大提供了簡便易行的途徑。《佩文韻府》書影

由於漢字的形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初始漢字所具有的圖畫象形、形義同構的特征就日漸模糊,這就使後人對某些漢字本義的理解產生較大的困難。為此,古代的文字學家作出 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就,解說漢字構造法和漢字意義的字典的產生就是其表現之一。目前所知的最早且有完整係統的漢字字典是東漢時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許慎借鑒前人在文字學上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古漢字的構造方法及其音義係統進行了全麵而係統的總結。他對東漢中流行的六書說造字理論進行了係統的闡釋。他還首創了部首檢字法,把全部收集入書的漢字歸為514部。《說文解字》全書分15篇 (加“敘”言),每篇又分上下卷,收字 9353個,用133441個字的篇幅來解說所收的字的構成及其意義。此書以秦漢通行的小篆為主體兼注一些古文、籀文。這部書對總結秦漢以來的漢字,幫助後人認識甲骨文、金文,研究古文字、古文獻等方麵都有重大意義。

東漢以後直至清康熙以前,陸續出現過一些字典,但影響力都不及許慎的《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問世後,這種狀況得到改觀。《康熙字典》是我國的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書。它是1710年清代康熙皇帝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纂的,經過6年才告完成。這部字典分214個部首,按筆畫多少排列順序。釋字體例是先注音後釋義,再列出此字的別音、古音、別義。整個字典收有47035個漢字,是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它在體例、規模、釋字的詳盡等方麵相對《說文解字》來說都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在發行後的200多年中影響較大、流傳極廣。 魏體

南北朝時期,書法家燦若群星,但南朝書法自東晉以來幾乎全籠罩在“二王”的書風影真草千字文 智永響之下。影響最大的是僧智永,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精勤書藝,因臨寫《真草千字文》多年不下樓,其墨跡筆藏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受到曆代好評。北朝書法因重視窟造像,所以湧現出大量書寫和鐫刻造像碑記的書法家,他們的楷書繼承了“鍾王”又有發展,最突出的就是運用方筆,寫出用筆斬截痛快的“魏體”,形成獨特風貌,深受後世推崇。篆刻

篆指篆書,刻指用刀來刻,篆刻是指將篆字寫在一種預先造好的、麵積不大的(一般1~10平方厘米)物質材料上,用刀照寫好的字刻出來。所以篆刻是一種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由於它麵積很小,有“方寸之內,氣象萬千”之美譽。

篆刻是鐫刻印章的通稱。印章最早叫作璽。由於它的主要用途是蓋印,所以又叫“璽印”、“印章”、“圖章”,或單稱“印”、“章”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古烙馬印後,規定“璽”的名稱為天子專用,大臣以下就隻能用其他名稱了。

璽印的作用,最初主要是作為一種憑信,以防假冒。《後漢書·祭祀誌》說:“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周禮》中有“貨賄用璽節”的記載,可見它與那時的貿易有關。據說古代官員將它帶在身上,可以作為任職的憑信,相當後來的身份證。後來璽的用途逐漸擴大,手工業者用它作為製造器物的印記,所謂“物勒工名”。金幣上蓋上它,作為貨幣的名稱,如“郢爰”。將金屬印加熱後蓋在馬身上,叫“烙馬印”。還有“吉語印”,據說帶在身上可以給人帶來好運,有“辟除不祥”作用等等。後來將它用在書畫上作為收藏者的標識,叫藏書畫印等。至於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品進行創作和欣賞,是較晚的事。總之,篆刻由實用的工藝逐漸變成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

古代製印的材料有金、銀、銅、鐵、玉、石、骨、木等,以銅印最多。由於金屬材料較硬,多是鑄造,即先在泥土模子上刻字,然後澆鑄而成。隻有少數印章出於急用,是在預先鑄好的印坯上隨手鑿刻,稱“急就章”,許多將軍印就屬此類。印紋有兩種,一種是筆畫突起的,叫陽文或朱文(印在紙上為紅色);一種筆畫凹下,叫陰文或白文(印在紙上呈白色)。

在紙張發明以前,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或木板。書信則大多寫在木板上,寫好後用同樣大小的木板蓋在上麵,用繩索捆好,為了防止人們隨便拆看,就在捆結處放一塊泥塊,用印章印在泥塊上,這就是“封泥”。是當時印章的主要用途。晉末南北朝以後,紙張取代了簡牘,人們就用印泥印在紙帛上。典型的印泥以朱砂、麻油和艾調和而成。唐代以前印泥曾用姓名私璽黑色或藍色,後世都用朱色,隻是遇到國喪或家喪才在一定時間內使用黑色或藍色。

秦漢以前,官印一般2.5厘米見方,大印可到5~6厘米,私印一般1~2厘米。後世加大,官印可到10厘米。藝術篆刻則不受任何限製。古代印佩戴身上,一般體積較小,上麵有紐,簡單的是瓦鈕或鼻紐,精致的則有各種獸紐,如獅紐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元末明初,文人治印開始采用質地較軟的葉臘石作為治印材料,治印一藝也就由篆書到刻印完全轉入文人之手,從而開始了文人治印的繁榮時代。

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是:入印的書體,從古到今,一般都用篆書。用隸書、楷書者極少,而且一般都屬於實用印章方麵。因為印章形狀的特殊需要(如根據器形籌劃布置等),早就形成了一種特殊書體。如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秦書有八體,其中“摹印”,就是八體之一。另如繆篆、九疊篆等就都是治印專用的。自然,一般的大篆、小篆以及它們的各種變體,也都為篆刻家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