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篆刻藝術源遠流長,自春秋戰國時期直至當代,風格各異,形式眾多,流傳不絕。玉璽
商代有沒有璽印?現在尚未完全確定。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未發現“璽”或“印”等字。本世紀30年代曾在安陽殷墟遺址中出土了三顆類似璽印的圖形。有人認為這證明商代已有了璽印;也有人認為當時土層關係並未十分確定,尚不能最後認定那就是商代之物。
關於璽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春秋時期。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爾,追而與之。”孔穎達注雲:“璽,印也。”《周禮》亦有幾處涉及古璽的記載。鄭玄注雲:“璽節者,今之印章也。”從這些記載看,春秋時已有璽印是無疑的。從實物方麵說,現在已發現的許多早期璽印,很可能屬於春秋時期的作品,但尚未找到考古上的確證。為了謹慎起見,有些學者就把早期的璽印都劃入戰國時期。而戰國時期已有璽印,已多次得到考古材料的證明。如長沙伍家嶺出土的銅璽、河南信陽戰國墓黃楊木上的火烙印,都是例證。另外,從文字學上說,已出土的戰國簡牘和帛書上的字同璽印上的字都很一致,亦可作為旁證。
從實物來看,羅福頤主編的《古璽彙編》,共收入秦以前古璽5000餘方,其中大部分是戰國印。有官璽、姓名私璽、吉語璽、單字璽幾個部分。白文印一般字外沿邊有一個方格,有的字間還有界格。朱文印一般有寬邊,字畫較細。這是戰國璽印的最典型的形式。字形安排大小參差、錯落有致,筆畫挺拔秀麗,極古急就章為耐看,至今仍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秦代時間很短,可以確定為秦印的數量不多。“邦司馬印”、“邦侯”等印,因不避諱劉邦的“邦”字,應屬秦印,另如“皇帝信璽”封泥也可能是秦印。秦印繼承戰國以前傳統,一般仍有邊闌和界格,但都使用小篆。
漢印數量很多,藝術上也達到了古印的高峰。漢印一般取消了邊闌和界格,白文印最多,使用篆書而帶有隸書筆意,其主調是筆畫方整、布局均勻,氣勢飽滿,渾穆端雅。漢印的高明之處是能在外形基本相似的限度內呈現出豐富的變化,有久看不厭的效果。如著名的“淮陽王璽”(漢代規定侯王印可以稱璽,與秦代不同)是漢印中平正一路的代表。此印在篆法的工穩、布白的勻稱、風神的雅正等方麵,幾乎都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漢代(包括魏晉)的“急就章”,由於軍務急迫,臨時刻就,筆法、布局、刀法都很隨意,又呈現一種一般工穩的鑄印中所沒有的拙樸自然的情趣。由於漢印藝術性高和比較工穩,學習不易產生流弊,元明以來,一直是公認的初學篆刻的範本。程邃之印
漢印的製式,大約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晉末紙張已很豐富,桓玄下令以紙代簡,印用在封泥上的時代也就結束了。在治印尚未轉入文人手中之前,篆刻藝術有一個衰落時期。
唐代以前,雖也有過像漢印那樣的輝煌時期,產生過許多優秀作品,但主要還是以實用為主,未見文人參予的有關記載。大約從唐代開始,出現了有關文人用印的記載,宋元時期逐漸增多,明清時期達到高潮。如唐人竇息的《述書賦》中提到了“印驗”一詞。記載有“貞觀”、“開元”等年號印和徐嶠的“陶安”、張懷的“張氏永保”以及“周防”等人名和收藏印。李泌的“端居室”可說是文人室名印的肇端。但這些印大部分都未流傳下來。有些書畫作品上所蓋的“貞觀”、“褚氏”等印章,算是現今能夠看到的早期作品。
書畫作品上出現的宋代文人印已經不少,如歐陽修的“六一居士”、蘇軾的“東坡居士”、賈似道的“似道”、“秋壑珍玩”等印都是較有名的。特別應該提到的是米芾與印章的關係。沙孟海先生在《印學史》二書中認為:“今天論印學的形成,可以溯源到米芾。”米芾(1051~1107),是宋代四大書家之一。傳說他的自用印都是他自己篆文和自己鐫刻的。他自己能寫篆書和隸書,見於刻帖。在他的《書史》、《畫史》等書中也有治印情況的記述,並說過他曾為王銑之印作篆,說明他曾自作印篆是肯定的。從他傳世的印跡來看,刻工比較粗放,說是由他自己捉刀,也是可能的。所見他的印有“米芾”、“米姓之印”、“祝融之後”等多方。有些印采用九疊篆,猶是隋唐傳統。鄧石如治印
元代篆刻是篆刻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為後世篆刻完全轉入文人之手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篆刻家是趙孟、吾丘衍和王冕。
趙孟是元代書畫大家,在篆刻學上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提倡漢印,認為應以漢印為正宗,對後世印學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他自己的印章都是自己篆文,請別人奏刀。他用小篆,圓熟優美。陳辣評其印說:“其文圓轉嫵媚,故曰圓朱。要豐神流動,如春花舞風,輕雲出岫。”流傳的印跡有“趙孟印”、“趙氏子昂”、“鬆雪齋”等。
吾丘衍(1272~1311)亦作吾衍,字子行,號竹房、貞白居士,浙江衢州人。居杭州。與趙孟往還甚密,都主張以《說文》為本。吾丘衍的印作有“吾衍私印”、“布衣道士”等。筆畫平直工穩,有漢印遺韻,與趙孟不同。他在篆刻藝術方麵更主要的貢獻是他的印學著作。他著有《學古編》、《印式》等書。《學古編》中的《三十五舉》是最早具體論述篆刻的論著。此書出後影響極趙之謙治印大,印學界幾乎人手一編。後人續其書者如《續學古編》、《續三十五舉》、《再續三十五舉》等層出不窮。可見影響之深遠。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為元末著名書畫家和篆刻家。自幼貧苦黃士陵治印,曾為人放牛,自學成才。屢舉不第,隱於故裏九裏山,以賣畫為生。他對印學最大的貢獻是首先采用了葉臘石治印,從而開啟了文人自篆自刻的新時代。與他同時同裏的劉績在《霏雪錄》中說:“初無人以花乳石刻印者,自山農始也。”又說:“山農用漢製刻圖書,印甚古。”據考證“花乳石”即諸暨所出“蕭山石”,石質接近“青田石”。王冕的繪畫作品上有其自治印“王冕私印”、“王元章氏”、“方外司馬”等。“王冕私印”等行刀恣肆,有急就章效果。由於使用較軟的石頭作印材,行刀顯得自然流暢,又與鑄印和急就章都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