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書法與篆刻藝術3
清代篆刻是中國篆刻史上的鼎盛時期。一時人才輩出、流派紛呈,藝術上亦出現全新的麵貌。程邃和歙四子、丁敬和西泠八家、鄧石如和鄧派,以及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都是具有獨特風格和巨大影響的篆刻大家或流派群體。周亮工、汪啟淑等則在篆刻譜錄和印家品評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號垢區、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等,安徽歙縣人,後寓居揚州。師事陳繼儒,與黃道周、陳子龍友善。程邃的時代,文、何印風已走向衰落,陳陳相因,喪失了活力。程邃在朱簡之後,力矯時弊。其特點是:篆法上綜合鍾鼎古文,以離奇錯落的手法改變舊貌。正如周亮工《印人傳》所說:“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數見不鮮,為世厭棄。……黃山程穆倩邃以詩文書畫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變文、何舊習,世翕然稱之。”又說:“……劉漁仲、程穆倩複合‘款識錄’大小篆為一,以離奇錯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雖時為之歟,亦勢有不得不然者。”他的“程邃之印”,“程邃”二字甚大,“之印”二字甚小(其中“之”字更小),幾不成比例,但依然協調;刀法極為渾厚有力,形似殘破而藝術上卻很完整,有很濃厚的“現代”氣息,這在篆刻史上是一個創舉。
黃小鬆將文、何稱為“南宗”,稱程邃為“北宗”。
巴慰祖(1743~1793),字予藉,又字子安,號堂,又號蓮舫,安徽歙縣人。居揚州。他與程邃、汪肇龍、胡唐稱歙四家,又與董洵、胡唐、王聲稱董、巴、胡、王。印作“董小池”和“下裏巴人”,或古茂豐雅,得古璽神韻;或簡靜優遊,在唐宋朱文印基礎上有所創造,都達到了相當完美的境地。
胡唐(1759~?)又名長庚,字子西,號西甫,別署城東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縣人。“歙四子”之一。他是巴慰祖的外甥,與巴慰祖齊名,稱“巴胡”。他能吸收程邃、巴慰祖等人之長,但創造性不夠。
西泠八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印學流派之一。共包括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鬆八人。其中丁、蔣、黃、奚為前四家,二陳、趙、錢為後四家。
丁敬(1695~1765),字敬身,號鈍丁,硯林、梅農、丁居士、硯叟、龍泓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幼年家貧,以賣酒為業。乾隆元年(1736)曾被舉博學鴻詞科,不就,布衣終身。好金石碑版,與金農、汪啟淑等交往甚密。性格孤傲。著有《龍泓山人集》。丁敬的印受朱簡影響,以漢印為基礎,參以隸書筆意,用切刀法表現筆意,高古新奇,遂出文、何之外。奚岡雲:“印刻一道,近代惟稱丁丈鈍丁先生獨絕。其古勁茂美處,雖文、何不能及也。”魏餳曾亦說他“寸鐵三千年,秦漢兼元明”。他自作詩說:“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可見他吸收的範圍十分廣泛。從他的朱文印“丁敬身印”可以看到朱簡的影響和刀筆的功力。從白文印“敬身文印”又可看出行刀的自然和印格的高致。
蔣仁(1743~1795),原名泰,字階平。因得漢銅印蔣仁而改名。號山堂、又號女床山民等。浙江仁和(杭州)人。學丁敬,印風拙中有巧。
黃易(1744~1802),字大易,一字小鬆,號秋庵。浙江仁和人。金石學家。與丁敬合稱“丁黃”。主張“小心落墨,大膽奏刀”。認為“漢印有隸意,故氣韻生動”。
奚岡(1746~1803),原名鋼,字鐵生。一字純章,號蘿龕、鶴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浙江錢塘人。布衣。印師丁敬而稍秀潤。
陳豫鍾(1762~1806),字淩儀,號秋堂,浙江錢塘人。其印秀潤工整,與丁、黃不同。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一字曼生。浙江錢塘人。與陳豫鍾齊名。其篆刻略帶草意。
趙之琛(1781~1852),字次閑,一字獻甫。浙江錢塘人。布衣。印較工巧。
錢鬆(1818~1860),原名鬆如,字叔蓋、耐青。號鐵廬、西郭外史。浙江錢塘人。印屬樸茂一路,被稱為浙派後勁。趙之琛說他是:“丁黃後一人,前明文、何不及也。”
趙之謙曾論浙派各家說:“浙宗見巧莫如次閑,曼生巧七而拙三,龍泓忘拙忘巧,秋庵巧拙均,山堂則九拙而字一巧。”此論大致說明了西泠派各家的特點。
清代另一重要的篆刻流派是以鄧石如為代表的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