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放區電影
這一時期,解放區的電影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延安電影團結束後,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在延安和興山,先後建立了延安電影製片廠和東北電影製片廠;在華北,成立了華北電影隊。
延安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46年7月,在西北中央局宣傳部領導下,進行影片《邊區勞動英雄》的攝製,由陳波兒、伊明編劇,伊明導演,程默攝影,鍾敬之美術設計兼製片,淩子風主演。由於戰爭形勢的發展,未能拍成,部分人員轉入新聞紀錄電影的製作。1947年10月,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在經過冀中深澤時,與華北電影隊會合,停留3個月,於1948年6月抵達鶴崗,參加東北電影製片廠。華北電影隊(晉察冀軍區政治部電影隊)於1946年10月成立,隊長汪洋,部分攝影器材和技術人員由東北抽調;由於處於戰爭環境,先開展巡回放映工作和新聞電影拍攝工作,完成了《華北新聞》,拍攝了《晉中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新聞素材。
日本投降後,1945年8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為接收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建立自己的電影基地,中共長春地下組織,首先派黨員劉健民、趙東黎進入“滿映”,組織職工進行護廠鬥爭,反對國民黨特務分子破壞,並於10月1日建立東北電影公司。11月下旬,從延安派來的田方和許珂來到長春,團結職工和技術人員,但因形勢變化,不久離開。1946年4月14日蘇聯軍隊撤離,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許珂和錢筱璋正式接管“滿映”;不久,袁牧之抵長春,東北局決定舒群任東北電影公司經理,袁牧之任顧問。由於內戰局麵形成,根據黨的指示,電影公司決定將接收的器材運往安全地帶,並動員部分職工和一部分日本技術人員一同前往。6月1日,將設備和人員安頓於合江省興山市(今黑龍江省鶴崗市)。9月,由陳波兒、吳印鹹帶領的原延安電影團人員也來到興山。1946年10月1日在慶祝東北電影公司成立一周年的大會上,將公司改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由舒群任廠長,張新實任副廠長,袁牧之任顧問。不久,舒群調離,袁牧之任廠長、吳印鹹、張新實任副廠長、田方任秘書長,陳波兒任中共“東影”支部書記,錢筱璋負責技術領導工作。“東影”興山時期,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多方麵的工作,完成了大型新聞紀錄影片《民主東北》17輯,及時反映、緊密配合了當時的東北解放戰爭,紀錄了群眾加緊生產、努力支前的情景和人民生活麵貌。同時,還拍攝了人民電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1947,陳波兒編寫)、第一部科學教育影片《預防鼠疫》(1948,袁乃晨編導,馬守清攝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8,伊琳編導,馬守清攝影)、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48,朱丹編劇,方明導演兼動畫設計)、第一部翻譯片《普通一兵》(1948,孟廣鈞翻譯,袁乃晨導演)。隨著東北全境的解放和全國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1949年4月,“東影”由興山遷回長春,並根據黨的指示進行了支援北平、上海新解放區人民電影的開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