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陶壺
彩繪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其製作方法與先繪上彩色圖案然後燒結的彩陶不同,它是先將陶器燒製好,再進行彩繪裝飾。彩繪陶在戰國、漢代時期獲很大發展,使用範圍極廣,但器形仍以生活漢代彩繪陶壺器皿最為常見,品種有壺、盒、碗、爐、奩等,由於圖案未經過烘烤,較易脫落,大多作為明器供隨葬之用,因而往往塗金繪彩,裝飾繁縟,常繪以幾何、雲紋、花瓣紋、鳥獸紋等圖案。
壺在彩繪陶器中比較常見,數量較多,最具代表性,其發展也反映著各個時代在葬俗方麵的變化。
出土於北京昌平縣鬆園村的朱繪獸耳陶壺,造型端莊優美,不失為戰國陶器的珍品。這件盛酒器高702厘米,為泥質灰陶,陶胎呈深灰色,長方形平蓋,從頸到腹為上方下圓形式,其頸部四周裝飾華麗,各自對稱分布著一對獸形耳和一對獸麵銜環鋪首,獸形壺耳似兩隻蜷腿、弓腰、回首的猛虎,虎尾下垂略卷翹,恰與修長的壺體相和諧;壺的器身貼格狀寬帶成四開光,遍體朱繪雲紋和變形蟠螭紋,紋飾精美,色澤豔麗。這件彩繪壺形製規整,工藝考究,與同時期青銅壺相似,顯然是仿銅禮器。戰國彩繪陶壺這類彩繪仿銅禮器發現的數量較多,是當時墓葬的主要特點之一,也與禮製密切相關。
漢代人崇尚“長生不老”、“敬神升仙”的道家思想,用來隨葬的彩繪陶壺,多繪描有雲氣紋及青龍、白虎和朱雀等紋飾,鮮豔精致。如在河南洛陽老城西北郊81號漢墓,一次就出土這類彩繪陶壺十五件,其中粉彩十件、朱繪二件、朱墨繪三件。壺形製相同,皆為直領口、圓腹、假圈足、平底。肩兩側有對稱鋪首,下有紐無孔。壺燒成後,施以彩繪。粉繪者紋飾已不可辨;朱繪和朱墨繪紋飾相同。以白粉敷底,用朱墨描繪裝飾圖案。蓋上繪卷雲紋三朵,墨勾輪廓,中間塗朱。口部施以寬廣的墨帶,依次向下填實三角紋、雲氣紋、齒紋、點紋等,紋飾較精細,共分八組,各組間以同心圓的朱墨線隔開。這些彩陶壺的主題為雲氣紋為主,隨葬時還往往盛有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