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青釉大口尊(1 / 1)

原始青釉大口尊

早在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先民們已經利用黏土的可塑性,燒製了各種陶製生活用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和龍山文化的地區,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更細青釉大口尊的分工。製陶不僅成為獨立的行業,技術更加成熟,而且內部有了固定的分工,當時出現了以高嶺土為原料,經高溫燒成的白陶和器表施青釉的釉陶,這就為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1965年,河南鄭州市銘功路西側一座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釉大口尊,標誌著中國瓷器的誕生。經化驗該尊已符合瓷器的標準:以高嶺土製坯,器表施高溫釉,經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成,胎質堅硬基本燒結,吸水率在05%以下,叩之有清脆的金屬聲。

青釉大口尊出土時已成碎塊,散布在墓葬中,經修補後基本完整。該器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造型成正方形,顯得端莊大方,敞口折沿,溜肩斜腹,平底內凹。商人崇尚勇猛慓悍,偏愛雄渾粗獷,表現在陶器和青銅器的製作,常用生硬的直線構圖,形成粗壯的器型,這件大口尊便是如此。大口尊的口沿內側有輪製留下的旋紋。肩部拍印席紋,腹部飾以陶紋,紋飾清晰優美。黃灰色胎,器表和器內遍施黃綠色釉。釉麵光亮勻稱,僅在沿麵有兩處上釉時留下的滴釉。該尊出土於相當於二裏崗時期的商代早期墓葬中,同時出土的還有鼎、爵、觚等早期青銅器。該器現藏於河南鄭州市博物館。

瓷器的出現,在我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比陶器更加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遠比青銅、漆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因此瓷器燒成後,成為人們最密切的日常生活用具。商代的青瓷器是中國瓷器的萌芽,所以又稱為早期青瓷或原始青瓷。這件大口尊的出土,對研究中國瓷器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