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紋是指鏡背的主題紋飾形狀呈山字形,一般研究者稱它為山字紋鏡。梁廷枬認為:“刻四山形以像四嶽,此代形以字。”(見《藤花亭鏡譜》)日本學者駒井和愛在《中國古鏡的研究》中也提出:山字在金文中作“熲”或“”形,秦漢以後與今天的山字幾乎沒有變化。從山字的數量上看,又分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四種。山字紋像“山”字,歐美學者稱為“T”字,山字之間常配以花瓣紋或草葉紋,此類銅鏡分布較廣,安徽、江蘇、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楚鏡雖起步較晚,但從戰國中期開始,南楚地區的銅鏡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戰國晚期楚鏡的鑄造技藝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不僅數量大,而且品種繁多,紋飾精美,形成我國鑄鏡工藝第一次高峰,代表了當時世界銅鏡的最高水平,例如八葉四山紋戰國楚鏡就是最好的物證。山字紋是楚鏡中最為盛行的紋飾。常見的是四山紋,五山紋次之,三山、六山紋較為罕見。楚國的鑄鏡匠師們不僅在山字紋上尋求變化,而且又在山字紋間雕飾出戰國山字紋鏡十分精巧的、與山字紋相宜的花葉紋或動物紋作為輔助紋飾,如四葉、八葉、十二葉、十六葉等。同時以繩紋將葉紋連接成多角的花卉圖案,在鏡背上顯示出一種活潑靈動、生機盎然的景色。
山在中國古代往往與不動、安靜、養物等觀念結合在一起。因此在銅鏡上使用山圖形表示山字,如同福、壽、喜等字一樣,含有強烈的吉祥意味。至於山字紋的起源及寓意,則眾說紛紜,其中認為山字紋既寫實又寓意的說法比較合理:天地之間有山、山與山之間有花草、動物;在隻手可握的一枚小銅鏡上卻濃縮著個無垠的、旋動不息的宇宙,因而山字紋比之具體的圖案形態有著更為神秘的含義。近年來,國內又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山字紋是由殷周銅器上的勾連雷紋演變而來的觀點。
後記
《中國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我國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國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藝術品收藏等24卷。
《中國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