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1 / 2)

馬踏飛燕”。

它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台的一座東漢墓中出土的,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製作於公元220年前後的東漢末年,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為中外的許多考古學家和藝術家所歎為觀止。

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左側,三足騰空,隻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飛燕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至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隻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展現了“天馬行空”的雄姿。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隻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

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像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歎不已。

馬踏飛燕據專家們考證,出土於我國甘肅武威雷台的這匹威武、慓悍的銅奔馬,就是根據從西域傳人我國的汗血馬的形象創作的。據我國史書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發現一種揮汗如血一般鮮紅的寶馬,消息傳回長安,立刻引起轟動。此後,漢武帝連征西域大宛,從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幹納一帶)得到了這種有汗血的寶馬,並作詩讚美它為“天馬”。汗血寶馬從此名揚中國。據說,它還是成吉思汗的坐騎。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體型飽滿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達到了《齊民要術》中相馬的最高標準。一蹄著飛燕、三足淩空,氣勢奪人,輕盈翱翔,集美感、力量與速度於一身,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給人們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

《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青銅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堪稱為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這件馬踏飛燕至今仍受到人們的青睞,甚至用作中國旅遊的標誌。戰國山字紋銅鏡

戰國時期隨著青銅工藝技術的發展和提高,銅鏡的製造呈現出繁榮的局麵,製作技術、圖案裝飾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戰國銅鏡以陶模刻花紋,形成淺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繪、金銀錯等裝飾方法的,但數量極少。戰國銅鏡以其製作和裝飾的不同,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個體係。北方銅鏡,質樸簡略,較少裝飾,數量也不多。南方銅鏡,精巧纖細,多花紋裝飾,數量較大,以楚國所產居多。

戰國銅鏡以圓形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邊、三弦紐(或稱川字紐)等特點。其裝飾花紋多采用主紋和地紋相結合,即雙層紋。主紋有山字紋、雙菱紋、禽獸紋、蟠螭紋、花葉紋、連弧紋等,其中山字紋是這一時期數量最多的一種紋飾,也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