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銅劍
劍屬於近距離的格鬥兵器,在商代晚期的北方草原地帶,由於馬拉戰車的出現,適於車上近戰護體的青銅短劍也隨之出現,並傳人中原地區。在春秋中期以前,中原地區仍是青銅短劍為多,到春秋晚期,短劍發展為長劍以提高殺傷力,一般長度在50厘米左右,而且形製趨於統一和規範化,成為成熟的格鬥兵器,在實戰中尤其是步兵作戰中大量使用。同時,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對青銅兵器的表麵防鏽處理也得到了很大改進,最突出的技術成就是在青銅劍的表麵進行鍍鉻氧化處理,使其表層變得非常堅硬,而且能夠長久防鏽,大大提高了銅劍的實戰效能。在已經出土的商周青銅兵器中,越王勾踐銅劍所達到的工藝技術是首屈一指的。
勾踐是距今2500年前越國的國王,相傳越國曾被吳王夫差所滅,越王勾踐念念不忘複國之誌,臥薪嚐膽,秣馬厲兵,終於在公元前484年伐滅吳國,完成複國大業。吳國和越國地處長江下遊,水網密布不利於車戰,所以適於水戰和近戰的青銅劍就受到格外重視。在春秋晚期,吳越兩國湧現了許多鑄劍名家,如歐冶子、莫邪、幹將等,吳越生產的青銅劍也名震中原。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踐銅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此劍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小的同心圓圈。劍柄為圓柱體,柄上纏著絲繩並刻有三道戒箍。劍越王勾踐劍格向外突出,正麵用藍色琉璃,背麵用綠鬆石嵌出美麗的花紋。整個劍身滿飾有菱形暗紋,在靠近劍格的地方刻有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潛(勾踐),自乍(作)用劍”二行八字,字跡非常清楚。傳世另有越王之子勾踐劍,“勾踐”二字寫法與此相仿,證明是越王勾踐當時使用的。劍鍔鋒芒犀利,寒光閃閃,出土時插於漆木鞘裏,光澤奪目,鋒利如昔,至今猶能斷發,堪稱吳越名劍之代表作。經分析測定,劍脊含錫低(10%),韌性好而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高(20%),剛而鋒利。這種複合金屬製造技術,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掌握。這把劍出土於楚墓中,在墓主骨架左側,作為隨身佩劍。據研究,勾踐用的這把劍後來作為勾踐女兒的陪嫁流入楚國,楚王又把它賞賜給親近大臣,死後隨葬墓中。出土後現藏於江陵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鋒芒畢露,寒氣逼人?絢麗的菱形暗紋是如何產生的?古人采用何種精密技術鑄出劍柄上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這些謎團引發了現任江陵青銅研究所副所長許光國的極大興趣。經過上千次試驗,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許光國終於在2002年掌握氧化膜的化學成分,揭開了勾踐劍曆經2000多年而未鏽蝕的奧秘。隨後,他又摸索出硫化技術和精密陶範鑄造法。在北京舉行的鑒定會上,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故宮博物院10多位青銅器專家認為,許光國的仿真品“型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奇得”,“破解了勾踐劍製作諸多謎團,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技術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馬踏飛燕
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裝備,所以漢代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並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征。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於古代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讚歎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漢代銅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