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酒器——觥(1 / 1)

青銅酒器——觥

觥籌交錯,描寫的宴席之間互相敬酒的熱烈場麵,其中觥是一種古代的酒器,《詩經》屢見其名,如《七月》:“稱彼兕觥。”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其形製有蓋,有流,有鋬,下有方座、圈足或四足。對於此種器型名稱的得來,據學者考證認為古人通常使用形狀似兕角的牛角當杯飲酒,兕觥即是指兕角形器。

觥的造型極為奇特,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來傾酒;大多有生動怪異的動物飾紋,極為精美。觥在商周時應是貴重的器物,多出土於重要的窖藏或墓葬中,鑄造講究,精致絕倫。

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莊白家一號青銅窖藏的“折觥”就是其中一件難得的藝術佳品。折觥鑄造於西周早期,高287厘米,長38厘米,重67公斤。蓋前端為羊首,曲角鼓目,獠牙巨鼻;後端作饕餮麵,巨目咧嘴,眉作卷曲夔龍一對。觥體前上部有流,紋飾與觥蓋對應一致。其下部呈長方形,腹外鼓,中央和四角皆飾有透雕扉棱,穩重大方。腹的主體花紋是有兩條夔龍組成的饕餮。圈足上飾有回首夔龍,長尾逶迤。觥鋬采用渾雕手法,作成三種動物形象,上為獸首,中是欲飛鷙鳥,下為象鼻。三種動物雖沒聯係,但裝飾安排甚為得體。全器造型美觀,紋飾設計獨特,代表著商周青銅鑄造的高超水平。折觥蓋和器同銘,各有40字,其大意是:在周王十九年五月戊子這天,周王在庁地,命令作冊折去給相侯貺贈望土,賞贈給折青銅和奴隸,折便為父乙鑄了此器。據學者考證,作冊折應是昭王時人,故此器鑄造年代應是周昭王十九年。折觥現藏陝西省周原扶風縣文管所。

西周折觥傳世青銅器中也不乏青銅觥之精品,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一件商代後期鳥獸紋觥,同樣極負盛名。該鳥獸紋觥高314厘米,蓋前端為露齒獸首,獸麵似犬,但有一對大卷角;蓋背飾有一條伏龍,後端飾有牛首;蓋兩側高浮雕有夔、象及顧首有鱗異獸;其中央有扉棱,爪在器前足上;器後部飾有饕餮紋,後足為人麵蛇身形;鋬為立鳥形,其上部飾有獸首。整器由眾多的神異動物所裝飾,有條有理,不顯雜亂。這些神異動物大都是神話中的傳說動物,集中裝飾在一器之上,使該器既富麗華美,又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