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萬壽紋瓷尊
明清時期的瓷器,以景德鎮為最,“瓷都”的規模和技術都達到頂峰。而這一時期的瓷器類型以青花瓷最為流行。我們就拿一件青花瓷器為例,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這件青花萬壽紋瓷尊,是清朝康熙年間之物。高77厘米、口徑38厘米、底徑25厘米,由南京博物院收藏。造型呈侈口、方唇、束頸、豐肩,肩部以下漸收,外撇形假圈足。胎體厚重堅碩,內外均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器形碩大、端莊。尤其是釉下有青花料書寫有一萬個字型各不相同的篆書“壽”字,令人不禁稱絕。這萬壽文不僅字型各異而且排列得當整齊。隨著器形表麵的起伏,橫成行,豎成隊,有條不紊,密而不亂。從上至下共有79行:口沿兩行,每行77字;口外壁一行48字;頸部和腹部75行,每行130字;器足外壁一行48字,將這四個部分加起來,是整整一萬個壽字。字體工整端嚴,筆畫遒勁柔挺,雖均為篆書但亦可分為大篆、小篆、古文、奇字、鐵線、殳書、鳥蟲等不同形體,有一字萬態之勢,充分展現了清代製瓷匠師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書法技藝,令人歎為觀止。由於每行壽字都呈圓周排列,既無起點,也無終點,所以喻意“萬壽無疆”。此尊為景德鎮禦窯廠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專為慶賀康熙皇帝六十壽辰而製作的,目前傳世僅存三件。
青花萬壽紋瓷尊(康熙)青花瓷器起源於唐代,元代後期逐漸成熟,明永樂、宣德以及成化三朝是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清代青花則以康熙朝最為著名。清人陳瀏所著《陶雅》就稱:“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穠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我國古代青花是以天然的鈷土礦為著色劑。由於不同地區所產的鈷土礦中氧化錳和氧化鐵的含量不同,青花的呈色效果也不一樣。若氧化錳的含量較多,青花偏紫色;若氧化鐵的含量高,則青花往往發黑。康熙青花的用料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出的浙料。浙江鈷料是中國鈷藍中最為雅致的一種,顏色明亮有透明感。青料中氧化錳和氧化鐵的含量適中,因而呈色純正鮮豔。康熙青花瓷的另一大特色是流行用文字來作為裝飾,甚至將整篇的古文書寫在瓷器上。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閣序》,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赤壁賦》,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曆史名篇,在康熙朝官窯青花中都可以見到。
用“壽”字作為瓷器的裝飾,始於明洪武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康熙朝因皇帝高壽,官窯瓷器中壽意圖案劇增。除假借蝙蝠、梅花鹿、石榴、瑞果等動物、植物的諧音來表現“福”、“祿”寓意外,還有繪靈芝、仙鶴、蟠桃等多種壽意圖案。以成百上千的“壽”字來裝飾瓷器是康熙朝的另一大特色。除官窯萬壽尊之外,康熙年間民窯還生產過青花“百壽”直口瓶和“百壽”棒槌瓶,瓶身遍書數百個不同的篆書“壽”字,同樣給人一種端莊、雅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