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青花壓手杯(1 / 1)

永樂青花壓手杯

據《景德鎮陶錄》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鎮的珠山設瓷窯,稱禦窯廠,並專門派官員監督燒造,成品解京供皇家專用。永樂(1403—1424年)年間,景德鎮官窯繼續燒瓷,工藝在前朝的基礎上又有很多創新,如:鮮紅釉、甜白釉都獨樹一幟,特別是青花瓷器的生產,步入了黃金時代。

永樂青花瓷器,造型工整精致,作風敦厚古樸,線型圓渾柔和,體態優美俊秀。

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禦窯廠創造的一種新型瓷杯,杯體宛如小盌形狀,口微撇,鼓腹,折底,圈足,高54厘米,口徑91厘米,足徑39厘米。此杯製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杯裏外均有青花繪製的紋飾,青花色調深翠;杯心有新穎的團花形年款,是一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稀世珍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景德鎮禦窯生產的杯品很多,如雞缸杯、三秋杯、葡萄杯等,均胎體輕薄,而壓手杯與之恰恰相反。它胎體厚重,握在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有“壓手”之美稱。此種杯子雖然胎厚,給人一種凝重感,但拿在手中一點也不覺得笨拙依然靈巧可愛,是為永樂年間獨有的名貴器物,充分展現了製瓷工匠們高超的技藝。

永樂青花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惟一一種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實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明穀應泰撰寫的《博物要覽》一書中,有記載曰:“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製六字或四字,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

永樂青花壓手杯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細,青花發色濃豔,造型紋飾優美而極負盛名。該杯用一種很名貴的進口鈷青料(譯名為“蘇麻離”)在素胎上繪畫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1300攝氏度高溫燒製而成。杯的腹部繪纏花六朵作為主題紋飾,口邊一周朵花紋,足邊一周卷枝紋做輔助紋飾。紋飾安排主次分明,均用柔和的線條,組成二方連續圖案,非常清晰,富有清新稚雅的藝術效果。杯內心有雙獅戲球或葵花組成的團花裝飾,在團花中心篆書“永樂年製”四字款識。這種款識的寫法係永樂年首創,同時也為青花瓷器的裝飾方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永樂壓手杯的款識,蠅頭小字,清晰可見。同時,在畫麵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款識與花紋融合在一起,不是單純的為了寫款而寫款,而是與瓷器裝飾相結合,既告訴人們器物的年代,同時又讓人們賞心悅目。這也充分展示了明清時期景德鎮陶工們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