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漢六朝書法家1(1 / 2)

一、秦漢六朝書法家1

李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和大臣製定“車同軌”、“行同倫”、“書同文”的三同政策。所謂“書同文”,就是統李斯像 一全國文字字體。戰國時各地“文字異形、言語異聲”,秦始皇認識到這種局麵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於是大力改革文字,力圖以秦國文字為標準,下令讓丞相李斯將秦國地區原來通行的以籀文為基礎的文字體係如石鼓文、詛楚文等加以簡化或保留,製定了後來被稱為“小篆”的官方使用的統一標準文字“秦篆”。

從整體上來說,秦文化是在繼承、發揚周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春秋後期的《秦公鍾》、《秦公簋》,在文字的結構和風格上都具有明顯的西周晚期的痕跡。發展到戰國時期的籀文體係,字形、偏旁等開始定型。政治上的強製手段隻是加快了大篆向小篆轉變的進程。

李斯的作品《倉頡篇》、趙高的作品《爰曆篇》和胡母敬的作品《博學篇》對當時統一文字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現在這三部作品早已不複存在秦山刻石 ,對於真實的秦篆,我們今天隻能從李斯書寫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的殘跡中揣摩到。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他是苟卿的學生,發跡於秦國,曆任客卿、廷尉,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後,被委以丞相重任。後來遭趙高誣陷,在鹹陽被腰斬。晉衛恒《四體書勢》說:“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嶧山刻石

李斯除刻有《泰山刻石》與《琅琊台刻石》外,還有多幅作品,但保留下來的其他

諸刻都不是他本人原創的。《碣石》為清乾嘉年間重刻而成,《會稽》由元人重刻,這些翻刻的作品已找不到原作的風采,隻是徒有其表。《之罘》、《東觀》現隻見於記錄,實物已失。流傳最廣的隻有《嶧山刻石》。

相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登嶧山,將此碑推倒。後碑被滅毀。杜甫詩雲:“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由此知此碑在唐朝已不存在。

長安、紹興、浦江、應天、蜀中、鄒縣等均有嶧山翻刻品,其中的精品為鄭文寶長安摹本。

前麵提到的碑刻最能表現秦篆的特點圓潤飽滿的線條均勻嚴整,用這種線條構成的文字字形平正而威嚴,通篇連牘的此類文字易產生茂密而有氣勢的效果。從中可以感受到大一統的秦王朝的凜然氣概,秦篆成為秦朝官方文字是一種必然趨勢。用筆幹淨利落瘦挺,提筆一點而過,圓融峻整。這種仙人玉箸釵琅邪台刻石 股的筆法寫出的字又稱為“玉箸篆”。清桂馥說:“小篆於籀文多減,於古文則多增。”與《石鼓文》、《秦公簋》相比,秦刻石較為簡單。皇象

三國時期的書法家層出不窮,邯鄲淳、衛覬、韋誕、鍾繇、皇象等都是當時書界名人。三國時期在書法上造詣最深,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的書法家要數皇象和鍾繇。

皇象,出生年月不詳,江蘇揚州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他對篆隸章草極為精通,世人稱為“書聖”。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與嚴武的棋、曹不興的畫等並稱為“八絕”。

《天發神讖碑》立於吳天璽元年(276),立在江蘇江寧岩山,又稱為《天璽紀功頌》。碑文是皇象所書,字體非篆體也非隸,下筆基本上呈方棱形狀,收筆多作尖形,轉折之處時圓時方,字文武帖 體氣勢宏偉,顯示出作者書法創作的另類意境。另有鬆江本《急就章》及《文武帖》流傳於世。正像《述書賦》中所寫的那樣,廣陵之都的皇象字跡樸質古情,人們模仿時很難達到他那種境界。他的字體像龍蠖盤延,蒼勁有力。

鍾繇

鍾繇(151~230)是河南長葛人,字元常。漢獻帝時舉孝廉,曾擔任過侍中、尚書仆射,後被封為東亭武侯。魏初遷相,魏明帝時進太傅,後人便稱他為“鍾太傅”。宣示表

史書中傳說鍾繇對當時的三種字體都非常精通,但他最擅長的是楷書。賀捷五月

《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為後人摹刻,但仍能代表鍾書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