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漢六朝書法家1(2 / 2)

《宣示表》是鍾繇楷書的代表作。相傳晉王導得到《宣示表》後,將《宣示表》縫藏衣帶之中帶到江南,並將其送給侄子王羲之,羲之又傳給王。後來這本書作為陪葬品與王一起被埋入棺內。現在的《宣示表》是王羲之臨摹的,起初被刻入《淳化閣帖》,後來又被刻入《大觀帖》、《東書堂帖》、《停雲館帖》等。

《賀捷表》又叫做《戎路表》,最後一段為“建安廿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武亭侯臣繇上”,記述蜀國名將關羽被擒殺的整個過程。《宣和書譜》曾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書法從容自如,筆法堅厚有氣勢。平複帖

《薦季直表》是在黃初二年(221)完成的,帖為小楷寫成,共有十九行。其“民”字少筆畫,也許是唐人拓本。陸行直跋說:“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袁泰亦稱讚:“其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蓋其楷法去古未遠,純是隸體,非若後人妍媚纖巧之態也。”

鍾繇書法的藝術特點有三點:一是保留隸書的筆風,體勢偏古;二是天然質樸,無刻意勾畫之處,渾然天成,是刻意求工的書家無法比擬的;三是字的結構與布局錯落有致,章法茂密幽深,除了字體本身流暢俊秀外,字外也有耐人尋味的異趣。

鍾繇是漢末魏初的書法大家,對推進隸書向楷書的演變起了極大作用,是此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書家之一。陸機

(261~303),字土衡,是西晉時吳郡人。陸機的《平複帖》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真跡,一直被世人當作書法至寶。

《平複帖》共9行84字,紙色發暗,用的是禿筆,渴筆之處較多,字體為章草,但沒有強調隸書的燕尾波,字形偏長。

明代張醜曾說:“《平複帖》最為奇特,與索幼安(靖)《出師頌》齊名。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這樣的評語與李嗣真“猶帶古風”是一個意思。在《宣和書譜》等古籍中。將《平複帖》所用的字體定為章草,應當說是十分準確的,這本帖反映了章草演變為今草的發展方向。

《宣和書譜》中稱讚陸機擅長章草字體,“罵誌儒學,無所不窺,書特餘事耳”,並說他用章草字體書寫了《平複帖》,用行書字體寫《想望帖》。如今《想望帖》已佚失。隻有《平複帖》留存於世。米芾的《書史》中記載了它的流傳過程,唐末被殷浩、梁秀所藏,宋初先被王溥所藏,後來又落到了李瑋手中,最後被藏入宣和內府。《宣和書譜》中記載,明萬曆年間此帖被韓世能收藏,後來又歸於張醜。《清河書畫舫》中又記載此帖在清朝的被馮銓收藏,後來又落入梁清標、安岐手中,後又被收藏於乾隆內府,後被乾隆賜給了成親王王永瑆。民國時它又先後被溥心佘、張伯駒收藏,張氏於1965年將此帖捐贈給故宮博物院。衛瓘

頓首州民帖(220~291),字伯玉,山西夏縣人。衛瓘的章草,在皇象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但又比皇象書技高,甚至可以與被稱為“草聖”的張芝媲美。他與索靖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二妙”,《書斷》中如此記載:“時議放手流便過索,而法則不如之。”

衛瓘的《頓首州民帖》,被《淳化閣帖》、《大觀帖》先後收錄,大約是他留存於世的惟一書跡。此帖字體流暢妍美,但仍保留著章草格局。

衛瓘女兒衛鑠字茂漪,時人都稱她為衛夫人。她師業於鍾繇,王羲之曾拜她為師。《淳化閣帖》中有她的傳世楷書墨跡。索靖

(239~303),字幼安,甘肅敦煌人。索靖是大書法家張芝的親戚,曾曆任尚書郎、雁門和酒泉太守,後拜左衛將軍,於晉惠帝六年在洛陽保衛戰中戰死。

索靖對章草、八分極為精通,甚至可與衛罐相媲美。《宣和書譜》對索靖的介紹頗為有趣:“(靖)以章草名動一時,學者宗之。如歐陽洵以翰墨自名,未嚐妄許可,路見靖碑,初過而不問,徐視乃得之,至臥碑下,不忍去。”其章草《淳化閣帖》收錄有《七月帖》、《月儀帖》、《出師頌》、《急就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