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元書法家1(1 / 3)

三、宋元書法家1

林逋

林逋(967~1026),字君複,是錢塘(現浙江杭州)人。他在西湖孤山中隱居,從未婚娶,酷愛種梅養鶴,自稱“梅妻鶴子”,後被仁宗追諡為和靖先生。在宋初書法家中,像李建中、王著、李宗諤均采用唐人遺風,書法以豐腴見稱,而林逋的人格孤高絕俗,在書法上也不流於時,而是兼具鶴之清毛和梅之疏朗。蘇軾稱他的書法“書似西台差少肉”,明朝沈周曾以詩評:“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淥。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林逋流傳下來的墨跡有《自書雜詩卷》。元代倪瓚的書法雖不同於林逋的書法形態,但卻與林逋書法的風格情調相似。範仲淹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曾以龍圖閣學士身份為陝西經略夏諫副職,防禦西夏。死後追封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範仲淹像

他為政清廉,深得民心,死後州民建宗祠對他進行供奉。並著有《範文正公集》。《續書斷》中記載範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的書法,具有很高的成就。

流傳於世的書法有《道服讚》、《遠行帖》、《邊事帖》。

《道服讚》屬小正楷書,運筆自如有度。其他三帖都是行書:《邊事帖》筆意卓越而不失柔韌,勁不外露。

這幾帖筆意基本相通,尤其是字的章法,極盡磊落大度之態,錯落有致,是對楊凝式章法的再發展。黃庭堅認為範仲淹的書法“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蘇才翁筆法妙天下,惟稱文正公書與《樂毅論》同法,蓋文正鉤指回腕,皆優入古人法度。”這說明範仲淹的書法特色,同樣也是北宋人“入古人法度”的代表。歐陽修

灼艾帖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考進士獲第一名。慶曆三年(1043)在諫院做事,後到滁州當官。嘉祐二年(1057)當貢舉。修完《新唐書》後,當上了禮部侍郎。嘉六年當參知政事。神宗繼位後,由於和王安石不和,他以太子少師的身份退休。熙寧五年去世,諡號“文忠”。

歐陽修的書法學主張,尤其得到蘇軾的繼承和發揚。他的書法,據他講,早年學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後“以(李)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他欣賞柳公權書法“鋒芒俱在”,尤其推崇顏真卿。他的書法體勢方闊,筆畫開張,尤其注重筋骨而顯超凡脫俗。蘇軾評價他“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神彩秀發、膏潤無窮”,又誇他的“筆勢險勁、字體新麗”。流傳至今的墨跡《歐陽氏譜圖序稿》、《集古錄跋尾》、《上恩帖》、《局事帖》等。他的書法,除《歐陽氏譜圖序稿》是行書稍微一點草書外,其他的都是楷書,字體端莊、嚴謹、剛勁,一絲不苟。蔡襄

蔡襄像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自署莆陽,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擔任過西京留守推官。慶曆三年 (1043),蔡襄任秘書丞、集賢校理,並供職知諫院。以端明殿學士身份在杭州終老。

蒙惠帖 蔡襄流傳下來的作品大約有20餘種,除現收藏於日本的《謝賜禦書詩表卷》外,大多數都收藏在台北市故宮博物院。在這裏簡要介紹如下:

《謝賜禦書詩表》是楷書,帖後趙孟頫跋評:“此卷法度嚴密,無一毫放縱意,於此可見古人用筆不苟也。”其書法充分注意勾劃轉折處,“近於虞世南法派,亦帶徐浩、顏真卿風格,為蔡書極精意之作”。乾隆宮內先後曾得三卷此帖,這隻是其一,其真跡現在日本,而刻入《三希堂帖》並被《石渠室笈》收錄的一卷今天還在台北故宮;20世紀80年代見到一份摹寫本,水平基本上與《三希堂帖》相當,但遠不及真跡,被私人所收藏。《蒙惠帖》僅由四行組成,卻是蔡襄的佳作,不僅毫墨精妙、字態圓潤,而且揮灑自如。另外一些流傳下來的蔡襄碑版作品中,《萬安橋記》的大字聲名最著。在蔡襄留下的書法作品中行書居最。而他把皇二、三年間自作的詩錄寫成帖,行楷相間,字字若信手拈來,各具佳妙而又交相呼應,頗具沉穩筆風,勾點筆畫中學古而賦予新意,名為《自書詩》。《遠蒙帖》筆體由行楷入草書,筆法大開大合,勁透紙心,頗具虞永興神韻。《虹縣詩帖》流利舒放,是他中年行書的佳作。草書《入春帖》字字入扣,飄逸自然,恪於法度。《思詠帖》流麗任意,筆含神韻,大體近於《自書詩》。《陶生帖》筆意流暢,毫無停滯,落筆有跡可尋,點畫提按,自有法度。

蔡襄行草書有《腳氣帖》、《陶生帖》、《尺牘》,采用行楷的是《澄心堂紙帖》、《蒙惠帖》、《山堂帖》。他的行楷都屬顏體,但氣勢不足且點畫不夠豐滿,寫來卻又蘊含古韻,令人遺憾的是流傳下的很少。

碑版中的《晝錦堂記》和《萬安橋記》是蔡襄代表作。《晝錦堂記》是治平二年 (1065)製成的。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考中進士,嘉年間當度支判官,奏上萬言書,以求變法。熙寧二年(1069)當參知政事,第二年拜相,並推行新法,後來被罷免宰相一職。元豐年間又當上了左仆射,封為荊國公。元元年去世,諡號為“文”。他傳世的作品有《過從帖》、《楞嚴經旨要》。王安石像

《楞嚴經旨要》上的書法迅急潦草,勢如風雨;《過從帖》則行筆任意,不事雕琢,筆勢縱橫卻不直肆。《宣和書譜》評價他說“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書,初未嚐略經意,惟達其辭而已……評其書者謂得晉宋人用筆法,美而不天饒,秀而不枯瘁。”由於是“疾書”,所以書法中有一種匆忙的感覺。當時有不少人學習他的書法,黃庭堅的書法行筆遲澀,結法則縱橫放射,他或許也曾得到過這位同鄉的指點。朱熹也明確地說過他的父親“自少好學荊公書”。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省)人。曾經先後在四朝為官,出將入相五十多年,封潞國公,諡號為忠烈。文彥博的書法寫得很好,在草法上也相當留心。黃庭堅評價他時說:“餘嚐謂潞公雲:‘公書極似蘇靈芝。’三劄卷 公曰:‘靈芝墨豬耳。’蓋不肯與靈芝爭長。”可見,他把自己看得很高。

對於文彥博的書法,黃山穀評價它“筆勢清勁”,保留至今的墨跡有《汴河道三劄帖》、《內翰帖》。三劄寫得筆致瀟灑。英爽飛動,轉折頓挫,都帶顏體行書的意態。《預差》一帖,三行十幾大字行書,圓轉流暢,尤其縱逸,不時能看到渴筆,有蒼健疏朗的意趣。《內翰帖》也相當精勁。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仲和,號東坡居士(諡號為文忠),四川眉山人。蘇軾嘉二年(1057)考取進士,曾經擔任密州、徐州、潮州、杭州、定州等地的州官,中間又曾經擔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京官,中年時曾經由於“烏台詩案”入獄,後來被貶到黃州,晚年又再次被貶到惠州、瓊州等地,直到徽宗登上寶座他才獲赦而受詔還,但回到常州 後不久就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