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上,蘇東坡年少時曾經學二王,中年時模仿顏真卿、楊凝式、徐浩,晚年又借鑒李邕。但他並沒有食古不化,而是我行我素,別出新意,不步古人的後塵。其實,他學習王羲之很有心得,曾在自臨《講堂帖》跋文中說:“此右軍書,東坡臨之,點畫未必皆似,然頗有逸少風氣。”黃庭堅評價說:“東坡書隨大小真行,皆有嫵媚可喜處,今俗子真譏評東坡,彼蓋用翰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倪瓚也覺得蘇軾書法是“縱橫斜直,雖率意而成,無不如意,深賞識其妙者,惟涪翁一人”。東坡居士
蘇軾書法,流傳到後世者以墨跡和集帖為多。流傳至今的有《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司馬溫公碑》、《表忠觀碑》、《中呂滿庭芳》、《羅池廟碑》等。蘇軾著名的墨跡有《天際烏雲帖》、《赤壁賦》、《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等。
《寒食詩帖》奇逸而峭,用筆更加酣暢跌宕,字形方圓長短相間,字勢也欹側有度。這兩首詩,前一首開始時用筆迂緩,和他本來的特點相似,到“今年又苦雨,兩月秋簫瑟,臥間海棠花,泥汗燕支雪”筆法婉勁,體現出了詩人的纏綿多情。第二首詩筆法比前首要激越,到“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又體現了詩人“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的悲憤情懷。看他的書法,字裏行間給人一種蕭瑟的感覺。在情感的抒發上,人們將它和王右軍的《蘭亭序》和魯公的《祭侄稿》相提並論。
《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是蘇東坡在黃州時書寫成的。這些都是送給好友陳季常的。前兩帖,勁媚秀逸,雖然是書劄,卻寫得相當精致。每字入筆、收筆、牽連都交代得非常分明,甚至一字寫完,牽絲連下一字時,發現筆落的地方如寫下一字對通篇章法都會有阻礙,便提起筆重新選定地 方再寫。黃州食詩卷 如《新歲展慶帖》的“起”、“依”等字,《寒食詩帖》中“泥”、“氏”等字也是這樣。
《祭黃幾道文》是蘇軾兄弟所寫的祭文。蘇軾流傳的墨跡多數是行草。而這篇純粹是楷法,古雅遒逸,筆力勁健,墨氣凝聚,可以說是他的力作。李鴻裔評價:“楷法精整,字外有磬控縱逸之勢。”
《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兩賦是蘇軾所作並親自書寫。墨跡屬於長卷,用筆率真,結體嚴謹,大有“鬱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
《赤壁賦》帖是他在元豐六年被貶到黃州時所寫的。跋文中說:“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可見蘇東坡此時有一種畏懼的心情。書法也寫得謹嚴,他的書法在明代時已經缺少三行,由文征明補充寫完。董其昌跋說:“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一號涪翁。是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間考取進士,為葉縣(今河南葉縣南)的都尉。熙寧五年(1072)在北京(今河北大名)國黃庭堅像 子監講課。黃庭堅得到蘇軾的賞識,與張耒、晁無咎、秦觀投入蘇軾的門下,人們稱他們為“蘇門四學士”。哲宗元元年(1086)由司馬光極力推薦,參加校定《資治通鑒》。十月,授予他《神宗實錄》檢討官,集賢校理。後來由於新黨排斥,誣告《實錄》不實,被貶到四川黔南、戎州、鄂州、宣州等地。崇寧四年去世,贈直龍圖閣學士,追加太師,諡號為“文節”。
他和蘇軾一樣,具有多方麵的才華,在詩歌領杜甫寄賀蘭詩 域開創了江西詩派,在詩文、書法上和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黃庭堅在書法上工於行書、草書和楷書。他的楷書早年學褚,有《伯夷叔齊廟碑》流傳下來,後來又學柳。行草效法顏真卿、懷素。行書用筆有點像顏,結體上誇大了柳字中宮緊收、四邊放射的特點,宏肆絕塵,讓人感覺麵貌一新。他的草書可排宋代書法家之首。他自己曾經說過:“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襤褸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山穀行書,大多效仿柳公權,必大字才黃州寒食詩卷跋 能讓他的筆勢酣暢淋漓。代表作品有《華嚴疏》、《跋東坡寒食詩》、《自書鬆風閣詩》、《劉賓客經伏波神祠詩》等。其中《華嚴疏》健拔豪邁,已經形成自家的體格,而筆墨比較溫潤,綾絹雖已經破草書諸上座帖 損,但書法的神采沒有失去,是他中年書法的代表作。《跋東坡寒食詩》字字相間極近,但筆畫橫勢放開,跌宕起伏,峻爽磊落,在局促不平之中展現奇倔鬱勃之氣。似乎受東坡詩意書風的情緒波動,所以發揚蹈厲,有意和他匹敵。《自書鬆風閣詩 鬆風閣詩卷》寫於崇寧元年(1102)。中宮緊收,筆畫放縱,結字聚字心的態勢,用筆盡筆心 之力,實際上使用的是柳公權書法,但變態取勢,縱筆誇張,因此讓人感覺麵目全新。作詩講究脫胎換骨,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山穀書法就像他的詩法。
《臘梅詩》、《劉夢得竹枝詞》幹瘦蒼勁,豐左病右,筆似萬傘枯藤,勢如斜風驟雨。《李白憶舊遊詩》老勁爛漫,一波三折,縱逸纏繞,變化多端,通篇像風卷雲舒,一氣嗬成。就像《周必大跋山穀草書太白詩》中寫的那樣:“蓋非謫仙妙語,不足以發龍蛇飛勁之勢。”
《諸上座帖》屬於紙本,現在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李白懷舊遊詩 是黃庭堅為李任道所寫的五代時注釋《文益禪師語條》的草書。黃庭堅在 跋文中寫道:“此是大丈夫出生(入)死事,不可草草,草草便會拍盲,小鬼子往往見便下口,如瞎驢吃草樣,故草此一篇,遺吾友李任道,明窗淨幾,它日親見古人,乃是相見時節,山穀老人書。”這幅帖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不僅繼承了張旭、懷素的筆法,還有黃庭堅自身的行草體勢,應該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作品。米芾
米芾(1051~1107),年輕時叫米黻,字元章,有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溪堂、鹿門居士、淮陽外史等別號。祖籍太原,後來遷徙到襄陽,定居在潤州(今江蘇鎮江),因此又稱為吳人。曆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賜對便殿上。米芾朋友蔡肇撰寫的《故南宮舍人米公墓誌銘》明確記載“享年五十有七”。米芾自己有詩“我生辛卯兩丙連”及印章“辛卯米芾”,可以證明他 的生年是宋仁宗皇三年辛卯(1051)。向下推斷可知他去世是在徽宗大觀元年丁亥。
米芾很擅長鑒賞,家中的收藏相當豐富,性顛新恩帖 逸,有潔癖,“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他的書畫論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海嶽名言》幾乎成為書畫研習者必讀的書目。
關於他的書法,宋高宗趙構卻認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 昂,殊未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昔人謂支遁道人愛馬不韻,支日:‘貧道特愛其神駿耳。’餘於芾字亦然。”米芾的字妙就妙在“超逸”、“神駿”,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振迅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