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流傳至今的作品包括題跋以及被當作前人書法的臨古帖,大概有七十餘件。據翁方綱的考證,米芾41歲以前的署名是“黻”,此後的是“芾”。根據傳世作品,暫且將署名為“黻”的稱為早年,41歲後至 50歲為中年,此後為晚年。蜀素帖
《寒光帖》、《盛別帖》書法體態修長,筆 法遒媚,行中帶草,筆勢連綿,於圓轉流美中顯現出欹側生姿的姿態。第一帖最後一行“天啟親”三字,忽然放筆寫成大行草,極為酣暢雄逸。《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等帖,筆精墨妙,沉著痛快,筆鋒縱橫使轉,無不暢意。《張季明帖》豐腴流暢;《李太師帖》寬展肥美。
《苕溪詩》和《蜀素帖》是米芾書法中的代表作品,當時他38歲。前者寫在紙上,秀潤勁利,欹側生姿,後者寫在絹上,多有渴筆,筆鋒轉側變換間之刷掠之妙,毫發畢見。元章中年以後,流傳下來的墨跡更多。《非才當劇帖》、《河事帖》、《丞徒帖》書法瘦硬,牽連細筋入骨,書寫筆畫力透紙背,欹側縱放,轉換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嶽命詩》、《淡墨秋山詩》卻是筋豐骨健,轉折肥美,多麵出鋒;《逃暑帖》、《歲豐帖》、《穰侯出關帖》等又用險得夷,似欹反正,姿態各不相同。趙佶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書畫家。趙佶的楷、行、草書筆勢挺勁飄逸,他的楷書學的是唐代褚派中的薛稷、薛曜。所謂的瘦金書,是誇讚他的書法像金子一樣珍貴,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與李煜自己誇獎自己的書法是“金錯刀”具有同一種含義。趙佶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中《楷書千字文墨跡》、《大觀聖作碑》,屬於楷書;《蔡行敕墨跡》、《崇真宮徽宗墨跡》是行書;《草書紈扇墨跡》、《草書千字文》是草書。
楷書的《千字文》寫在崇寧三年(1104),也就是徽宗23歲時。後麵的“賜童貫”三盛製帖 字是後來添上去的。此時已經形成了“瘦金 (筋)體”體勢麵貌,筆法誇張,筆畫細勁,橫、豎收筆重按作點,特別突顯鋒芒頓挫。《閏中秋月詩帖》細勁矜持;《夏日詩帖》瘦硬遒麗,題寫在《瑞鶴圖》卷上的則驕縱飛舞,都流利俊爽,秀挺飄逸。
《草書千字文》寫在宣和壬寅(1122),時年41歲。該文是泥金雲龍箋本,11米多長,一氣嗬成,氣勢連貫,筆勢飛舞,勁利流暢,有點像懷素的風格而不時帶有一點小草,所以牽連轉換跌宕起伏,筆法比起狂草變化更豐富,章法也爭讓穿插有如風卷雲舒,渾然天成,確實是得意之筆。薛紹彭
大年帖 薛紹彭,生卒年不詳,字道祖,號翠微居士,長安人。《宋史》評價他說:“子紹彭,有翰墨名。”《石墨鐫華》說:“紹彭書作真行法皆自晉唐,絕不作側筆惡態。”
流傳至今的作品《得米老書帖》、《雜書卷》、《與伯充書帖》等,都顯得蕭散雅正,鋒藏不露,努力效仿二王的體勢。米芾在《書史》中說:“紹彭以書畫情好相同,嚐寄書雲‘書畫間久不見薛米’,餘答以詩雲:‘世言米薛或薛米,猶言弟兄或兄弟,四海論年我不卑,品定多知定如是。’”雖然薛紹彭與米芾齊名,但薛紹彭有點拘泥於晉書體勢,不像米芾那樣入古而出古。
薛紹彭流傳至今的墨跡有《三詩帖》、《昨天帖》、《大年帖》、《得告帖》等。聽琴圖題詩 《上清連年帖》皆書所作得意語,波拂之際,天趣溢發。民間流傳的《定武蘭亭》刻石被薛紹彭鑿損五個字,因而有五字不損本、五字損本的區別,可見他對王書的鍾愛。薛氏還曾經摹刻唐朝摹本《蘭亭序》,筆法姿態,相當精致。特別是後麵的楷書題字,竟然使用鍾法,在宋人書法作品中,也是極少見的。薛氏書嚴守法度,他的書法被他人稱道得益於此,書法的不足也來源於此。蔡京
蔡京(1047~1126),字元長,是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熙寧三年(1070)考中進士,元豐八年(1085)當開封府知府。徽宗時由於童貫的關係而遷左仆射,兼任中書侍郎。後來他當上了太師,並被封為魏國公,四次執掌國政,屢罷屢起,誤國害民,後來又被封為魯國公。欽宗即位,他被貶到韻、儋二州,走到潭州就去世了。
關於蔡京的書法,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評價為“始受筆法於君謨,既學徐季海,未幾棄去,學沈傳師。又厭傳師而從歐陽率更,由是字勢豪健,痛快沉著。殆紹聖間,天下號能書,無出其右者。其後又厭率更,乃深法二王,晚每歎右軍難及,而謂中令去其父遠矣。遂自成一法,為海內所宗焉”。這一段文字對蔡京學習書法的淵源敘述得非常清楚,但是明顯有誇大的成分。蔡京的書法“欹側自喜”,並能排除蘇、米的影響。《宣和書譜》評價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他擅長寫大字,例如《大觀聖作之碑》屬於六字行楷題款,意氣赫奕,在宋人的書法中非常難得。張醜等人認為宋四家之蔡原來是蔡京,後由於討厭他的為人而換成蔡襄。
流傳至今的墨跡有行書《節夫帖》、《牆宇帖》、《跋宋徽宗雪江歸棹圖》、《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趙構
趙構(1107~1187),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1121),被封為康王。靖康中金兵向南侵略,拜河北兵馬大元帥。徽、欽二帝被擄,即位南京,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趙構像
宋高宗書法初學黃庭堅,繼學米芾,同時也仿效過虞、褚,最後專意學習“二王”,並十分留心南朝人的書法。
《佛頂光明塔碑》,是宋高宗紹興三年 (1133)明州(寧波)阿育王廣利寺住持淨曇法師所刻高宗手書詔令。當時高宗27歲,他的書法與山穀極似。紹興五年(1135)有《賜梁汝嘉敕書》,麵貌又有變化,改學米芾,與前者相比更為灑脫隨興。
遼寧博物館藏的《草書洛神賦》,是他晚年作太上皇居德壽殿時所書。書每個字都獨立成章,時用頓挫之筆,不如孫過庭那般流暢遒麗。有《白居易隨宜詩》,大行楷書,無名款,鈐朱文“禦書”(葫蘆形)一印,騎縫“禦書之寶”朱文印五。《清河書畫舫》、《妮古錄》皆書風介於黃米之間,用筆渾厚,書法俊逸,但結體尚有疏漏處。《盛秋敕》是為嶽飛所寫的,沒有年款,但據所言史實可知:《盛秋敕》寫於紹興七年(1137)秋。《盛秋敕》與米芾的筆法相仿,但圓厚溫潤,結法亦不弄險。今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徽宗禦書集序》於紹興廿四年(1154),高宗48歲時書,筆意醇厚,高華凝重,深穩圓潤,惟結態略顯扁跛急促之勢。趙構有《翰墨誌》論書,多精到之語,將宋以來書法加以總結,尤有見地。其書影響了南宋君臣,以至於後妃。李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