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元書法家2(1 / 3)

三、宋元書法家2

李綱(1083~1140),字伯紀,福建邵武人,後遷居無錫。政和二年(1112)進士。靖康之變時,李綱主張出兵抗金,以兵部侍郎遷尚書右丞。高宗繼位之後,官至尚書右仆射,同時兼中書侍郎。被黃伯彥、黃潛善所忌,落職除外奉祠,死於紹興十年。

尺牘

陶宗儀《書史會要》稱他“工筆劄”,他的事跡可以在《鳳墅續法帖》中看到。《鳳墅續法帖》卷九有他的擘窠大字《遊青原山詩》,書法學習東坡,頗為渾厚。今存墨跡《被詔帖》,行書任意揮灑,姿態不拘而結法端謹。遠師顏行,近法東坡,遒勁秀挺,字勢豪健。韓世忠

韓世忠(1089~1151),字良臣,綏德 (今屬陝西)人。18歲應征入伍,英勇善戰,南宋初抗擊金兵,與嶽飛等並稱“中興四將”。他還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紹興中兵權被解除,拜樞密使,進太保,封英國公。孝宗朝將其追封靳王,諡“忠武”。傳見《宋史》卷三六四。有墨跡《運使帖》、《高義帖》、《總領帖》傳世。

他的書法形態方扁,多取橫勢,學自蘇東坡書門內星聚帖 。結構端正,落筆飽滿,雖有豎粗橫細,略嫌板實處,但很多字如《總領帖》後半段,有些錯落疏散姿態,藝術水平相當高。

同時期的將領劉光世,也有墨跡《即辰帖》傳世。他也是學習東坡的書法,而轉側似更靈動,很有自己的風格。吳說

吳說,生卒年不詳,字傳朋,號練塘,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吳師禮,精於翰墨,徽宗“嚐訪以字學,對曰:陛下禦極之初,當誌其大者,臣不敢以末技對”。

吳說工書,為南宋大家。前人對其書法的評價是“深入大令之室,時作鍾體”,“行書直逼虞永興,娟秀雅致;正書出入楊義和內景經,翩翩有逸致”。他不但在小楷、大字、行、草等各方麵成就卓越,而且還創“遊絲書”,傳世作品有《尺牘九帖》冊、《二事帖》、《私門帖 昨晚帖》、《私門帖》、《門內星聚帖》、《閣中帖》、《門內帖》、小楷《跋定武蘭亭帖》。宋人王明清《揮塵錄》所記一則故事,可說明吳說大字書法的藝術成就:“說知信州,朝辭上殿,高宗雲:‘朕有一事,每以 自慊,卿書九裏鬆牌甚佳,向來朕自書易之,終不逮卿所書,當令仍舊。’說惶恐稱謝。是日,降旨令根尋舊牌,尚在天竺寺庫堂中,即複令張掛。”宋高宗有很深的書法功力,成就非凡,從其《翰墨誌》可知,他為人自負,論有宋以來書法,隻看得上極少數的人。吳說的九裏鬆牌,能使他如此自愧不如,藝術水平當是極高的。遊絲書

《門內星聚帖》、《昨晚帖》等,大部分都是書劄,信筆而書,下筆隨意,行筆舒展安詳,點畫顧盼呼應。結字頗趁姿媚,內含筋骨,絲毫沒有囂張的氣勢。率意而書,通篇都很有章法。連綿處如同春蠶吐絲,筆斷意連時如同抽刀斷水。可謂有二王之韻,意蘊貫通,得襄陽用筆,啟吳興後緒。難怪周必大稱其為“圓美流麗,亦書家之韻勝者也”。啟功先生把它稱之為:“字字精妙,遂謂之有血有肉之閣帖,具體而微之羲、獻。”試看《昨晚帖》中毒、晚、衰、良等字,與右軍《喪亂帖》筆意如出一轍,可知並不是虛稱。遊絲書,全以筆尖運化,如同空中晴絲,純是正鋒,飛舞飄揚,逸致翩翩。

小楷《跋蘭亭序帖》,雖然隻有很短的幾行,又經火焚,但筆力遒勁,結構整齊工麗,字體雖小但章法俱備,筆如蚊腳而勾畫得當,雋秀瀟灑,以姿韻稱勝。前人謂吳傳朋小楷為趙宋第一。吳琚

吳琚,南宋孝宗、光宗時人,著名書法家,字居父,號雲壑,汴(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官至進安節度使,諡獻惠,世稱為吳七郡王。

吳琚善正、行、草三體,大字極工。《江寧府誌》記載“琚留守建康近城與東樓平樓下,設維摩榻,酷愛古梅,日臨鍾、王帖。”他少有嗜好,常臨古帖自娛,以詞翰出眾而被孝宗知遇。其書酷似米芾,得米襄陽筆墨神致,具有“神氣飛揚,筋骨雄毅”的風貌。但是由於吳琚極為追仿米芾,所以吳琚書法缺乏新意,藝術個性不是很明顯。尺牘

吳琚的書法作品留傳於世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行草書壽父帖》頁、台灣省台北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行書七言絕 句》軸、日本東京市國立博物館所藏的《草書尺牘》等。錢泳《覆園叢話》裏記有“吳雲壑書《歸去來辭》真跡,筆筆飛舞,全用米法,後有董思翁一題,傾倒殊甚”。《容台集》記有“吳琚書似米元章,而峻峭過之。今江蘇省京口(今鎮江市)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六大字額,乃琚書也。”現這六字仍存於鎮江市北固山。範成大

範成大像 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江蘇吳縣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任禮部員外郎,兼掌政殿說書,又任四川製置使。乾道四年(1168)出使金,險遭迫害,但大義凜然,完成自己的使命。曾任參知政事之職,終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卒,終年68歲,追封為崇國公,諡“文穆”。

範成大書,除《跋西塞漁社圖》為大行書以外,幾乎全是小行草。其書欹側中求穩妥,開闊中有疏離聚合之感,圓潤中見俊 挺,流轉處有頓挫。王世貞稱他的書法為“出入眉山、豫章間,有米顛筆,圓熟遒麗,生意鬱然”。這方麵的代表作是《中流一壺帖》。其書非常流暢,轉換自然,牽連精微,團聚纏繞,字字相接,章法一氣流走,婉轉遒利。雖然效法蘇黃,卻無橫豎挑剔、劍拔弩張之勢,顯得安逸平和。

範成大書法出入蘇、黃、米三家。淳熙八年(1181)春,他遊育王山,作詩贈禪林領袖佛照禪師。八月佛照禪師刻之為碑,即《贈佛照禪師詩碑》。另存墨跡《中流一壺帖》(藏於北京市故宮博物院)。朱熹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號晦庵,晚稱遁翁。安徽婺源人。寧宗時為煥章閣待製、侍講。當時韓住胄獨斷專權,禁令道學,朱熹被降官。慶元四年(1198)寧宗訂立偽學逆黨籍,把他加入其中,兩年之後他鬱鬱而終。理宗時,贈太師,追封他為信國公,改徽國公,從祀孔廟。

他自謂“性不善書”,其實他對於翰墨十分留心,書法入手於漢魏,追蹤鍾繇。他起初學習過曹操書法。

朱熹所作劄記,婉轉隨興,行筆迅速,圓轉流暢,點畫潤澤。《書史會要》稱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筆即沉著典雅”。存世的墨跡有《周易係辭本義手稿》、《城南唱和詩》、《奉使帖》、《上時宰二劄子》、《任公帖》、《生涯帖》、《書翰文稿》。陸遊

陸遊(1125~1210),字務觀,晚年時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以蔭補登仕郎,舉試名列前茅,被秦檜嫉妒。檜死,陸遊成為寧德主簿。孝宗說他力學有聞,召賜進士,為樞密院編修。範成大帥蜀,參議官曾是陸遊。後又知嚴州,嘉泰年間升寶章閣待製。最後告老還鄉,嘉定三年庚午卒。陸遊是南宋時期著名愛國詩人。對遼金入侵極力主戰。其《劍南詩鈔》收錄九千多首詩,詩集壓卷《示兒》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兼工書法,自稱“草書學張顛;行書學楊風”。現今流傳下來的陸遊墨跡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自書詩帖》、《清秋帖》等十餘帖。《苦寒帖》書於44歲,體勢縱逸修長,筆畫恣肆秀潤,透過它的隨意傾側,仍可見其書法仿效蘇東坡、黃庭堅的痕跡,隻不過更放任灑脫,更注意筆畫的變化罷了。《懷成都詩帖》於58歲前後寫成,體勢更加豪縱,筆力也更勁健,奇倔不平之氣露於自然灑脫之中。張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