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戲劇作品《燕子箋》
明傳奇中有一類以誤會巧合製造波瀾的才子佳人戲,比如吳炳的《西園記》,阮大鉞的《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等。
阮大鉞(約1587~1646)實在是個無行文人。他政治上是閹黨魏忠賢派的人,在南明王朝又作惡多端,後又降清,一向為文人們所不齒。清代傳奇《桃花扇》就描繪了他的可惡形象。但他的傳奇善用誤會,情節新奇,精通音律,文辭風格學習湯顯祖,排場上有歌有舞,適合表演。所以他的《燕子箋》、《春燈謎》、《牟尼合》、《雙金榜》(《石巢四種》)在舞台上一直相當流行。這裏選的《燕子箋》布局巧妙,文詞雅暢,雖然談不上有什麼社會意義,但從戲劇性而言,也還堪供借鑒。
《燕子箋》的故事背景假托為唐代,借兩位女主角行雲、飛雲名字相近造成的誤會結構情節。大比之年,茂陵才子霍都梁與同鄉鮮於佶一起赴長安趕考。霍都梁住到了相好的歌妓行雲家。他為了報答行雲暗托終身謝絕他客的情意,特意為她作了一幅小像,並且把自己畫在她旁邊,題款相贈。在裝裱工家,此畫錯給了禮部尚書的女兒酈飛雲。飛雲見畫上男子俊雅非常,女子容顏與自己一樣,題詞“茂陵霍都梁寫贈雲娘妝次”也與自己的名字吻合,十分驚奇。她愛上了畫中的男子,題詞一首。不料梁上一隻燕子忽然飛下來把詩箋銜走,飛到曲江之畔,恰恰落到了霍都梁手裏。就此引出一男二女兩段曲折的姻緣。其中,又穿插鮮於佶科場作弊陷害霍都梁;安祿山作亂,儷飛雲與家人失散,為賈仲南軍隊收容,被賈認作養女;行雲逃難途中與飛雲之母認為母女;霍都梁逃離長安改名卞無忌到賈仲南帳下擔任參軍,設計立下奇功;賈仲南力主卞無忌與養女的婚姻;飛雲婚後才得知對方正是自己念中之人;幾番波折,行雲亦與霍都梁成就婚姻。鮮於佶原形畢露,鑽狗洞逃走。霍都梁得中狀元,二女均受封誥。大家拜謝燕子作成了大媒。
這個戲的構架是雙線結構,清代梁廷在《曲話》中曾讚揚此劇“《燕子箋》一曲鸞交兩美,燕合雙姝,設景生情,具征巧思”。錯畫銜箋,是本劇關鍵的情節,劇情由此展開,串聯了一係列懸念。從錯畫、藏畫、寫箋、銜箋到女醫孟媽的穿連,環環相扣。兩線正要彙合,科場舞弊禍起,鮮於佶借詩箋事逼得霍都梁逃離長安,情節陡起跌宕。接著是叛軍作亂,人物在社會動亂中誤聚錯合,步步引人入勝,直至最後解扣,完整收束。
另外這個戲寫情相當深入細膩,富於詩情畫意。特別是刻畫酈飛雲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她因畫情起癡情,一往而深;燕子銜箋牽合姻緣,純是傳奇。但體現了封建社會女子對愛情不滅的追求,體現了人們美好的願望。這個戲雖然不過寫才子佳人,不能反映社會的本質矛盾,但因為情節曲折,戲劇性強,在舞台上仍很流行。這個戲曾由著名的東閣大學士王鐸筆錄進呈內廷,民間也爭演此劇,可見其在當時的地位和盛況。後世常演的段落有《寫像》、《拾箋》、《奸遁》(《狗洞》)、《誥圓》等出。其中《奸遁》又稱《狗洞》,昆曲多演。
《清忠譜》
清初至康熙年間,不但帝王雅好戲曲,官紳富貴之家也修築園林、蓄養戲班,蔚然成風。特別是京都和江、浙等地商貿發達城市,真所謂笙歌清宴,達旦不息,車如流水馬如龍。
昆山腔發源地區昆山、蘇州、無錫的私人樂班更是盛極一時,伶工藝人數量驚人。這些戲班往往“曲多自譜,譜成則演之。主人以為不工,或座客指疵,均修改再演”。戲曲表演藝術因此也大有提高。清代人宋駿業等繪的《康熙萬壽圖卷》
以聲腔而言,此時除了昆山腔外,還有弋陽腔,俗稱高腔。昆山腔伶工在闖蕩江湖、跑台口、爭奪觀眾的過程中,不斷磨礪改進著舞台表演技藝。
清傳奇較早出現的著名劇作家是以李玉為首的蘇州派作家群,有朱素臣、朱佐朝、葉時章、邱園、張大複等人。這批作家大都出身下層社會,接近百姓,貼近現實生活,熟悉舞台表演。他們的劇作都具有揭露黑暗現實有力、適合舞台演出的特點,因而廣為流傳,成為職業戲班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李玉,字玄玉,江蘇吳縣人。據說他是申時行(內閣大學士)的家仆,深通音律,文才出眾。焦循《劇說》言其“為申公子所抑,不得應科試,因著傳奇以抒其憤”。他明代末年已開始創作,以“一、人、永、占”四劇最負盛名。這四劇分別是《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其中現在仍然著名的是《一捧雪》、《占花魁》兩劇。《一捧雪》寫明嘉靖末嚴世蕃奪取莫懷古祖傳玉杯“一捧雪”的故事。刻畫了賣主求榮的湯勤、替主代死的忠仆莫誠、刺湯複仇的義妾雪豔等形象,至今舞台上仍在上演“搜杯代戮”、“審頭刺湯”等折子。《占花魁》取材於擬話本《賣油郎獨占花魁》,寫妓女美娘被賣油郎秦種故宮暢音閣大戲台的誠摯、專一感動,自行贖身,嫁給秦種的故事。表現的市民的愛情理想細膩生動,至今也仍活在舞台上。入清以後又有《千鍾祿》、《清忠譜》、《萬民安》等多種劇作問世,思想意義超過入清以前的作品。《清忠譜》和《萬民安》寫的都是明代末年蘇州的實事,是戲曲史上難得的時事劇,對後來的戲曲創作影響深遠。《萬民安》寫的是蘇州織工葛成萬曆二十九年手執芭蕉扇領導市民抗稅的鬥爭,生動地反映了我國紡織業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市民覺醒的狀態,具有相當的社會學研究意義,可惜劇本沒能保存下來。清人戲劇冊《空城計》
《清忠譜》是李玉的代表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反映的是明代末年天啟年間周順昌等一批忠臣和蘇州人民與奸臣魏忠賢的鬥爭。太監魏忠賢專權,許多朝中大臣都拜他做義父,各鎮將帥也是他的爪牙。周順昌因為東林黨的牽連被削職回了蘇州老家。蘇州巡撫毛一鷺也是魏忠賢的幹兒子,在蘇州為魏建生祠討好魏。祠堂是封建社會為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而建的廟宇、房屋。魏忠賢在生就給他立生祠,而且造得極其奢華,有如皇城的五鳳樓。這顯然是無恥的拍馬屁和明目張膽的僭越。生祠落成之日,周順昌收到傳帖。他非但不肯叩賀,還走進去就對著魏忠賢的畫像大罵了一場!魏忠賢得知此事,暫時隱忍未發。之後,周順昌又不避嫌疑去為被捕入京路過蘇州的魏大中送行,並且還把自己的女兒許給魏大中做孫媳,終於徹底激怒了魏忠賢。魏忠賢找借口派校尉到蘇州來逮捕他。
蘇州市民得知周順昌將被捕進京,三三兩兩聚集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後來在好漢顏佩韋和他的結義兄弟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的帶領下包圍了西察院,要求保釋周鄉宦。北京來的差官用皮鞭驅趕百姓。蘇州府太守趕來調解,百姓執香號泣,太守答應為之求情。巡撫毛一鷺來到,又驚又怒。他一麵耍花招讓百姓先呈公文進來,一麵派人請周順昌前來議事。周順昌進了西察院,就被銬上了刑具。有人爬上高樹看清情況,百姓情知上當,怒火衝天。眾人潮水般衝開大門,毛一鷺吩咐校尉用刀砍殺。百姓畢竟人多勢眾,衝突中市民打死了一名校尉,打傷多人。毛一鷺立即上本請旨屠城。經朝中正直官員緩衝,聖旨下令正法為首。顏佩韋二人主動投案承擔責任,結果五人被斬首,救下了全城。蘇州人為了紀念他們,將五人合葬,樹一“五人之墓”巨碑。魏忠賢終於失勢後,生祠被搗毀。明末散文家張溥有篇著名的文章《五人墓碑記》就寫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