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物的揭曉3
巨齒龍
原角龍生蛋時往往是幾隻雌龍共用一個窩,大家輪流一圈一圈地產蛋。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隻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隻角,又像牛。這三隻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櫛龍的頭上長著一個引人注目的管子,裏邊有細細的通道。空氣經過時就會發出低沉的聲音,可以用來嚇跑敵人。也有人認為,那是它們在潛水時用來通氣用的,究竟是做什麼用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甲龍的皮膚非常堅硬,像鎧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長著骨刺,像狼牙棒一樣,誰也不敢碰它們。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
不久以前,古生物學家在位於歐洲比利牛斯山脈南部的西班牙境內,於距今大約6千5百萬年至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海濱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碎片和恐龍蛋化石。由於化石太豐富了,以至於沒有人能夠預測到底有多少。馬德裏自治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約瑟桑茲教授考察了這一地區一塊麵積達9平方公裏的古海岸的化石,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恐龍築巢地。這樣大規模的恐龍築巢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最大的。
恐龍骨架化石桑茲教授對埋藏在砂岩中的那些未經觸動的骨骼化石碎片和蛋化石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在一塊將近1萬立方米的砂岩中竟然埋藏有30萬個恐龍蛋。
在實驗室裏對這些恐龍蛋進行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蛋殼中那些為胚胎提供氧氣的微細的氣孔與鳥類的不一樣,這肯定了其恐龍蛋的身份。
在野外,桑茲還發現了一些很可能是幼年恐龍的骨骼碎片。同時,還發現了24個保存非常完整的蛋巢化石,每個蛋巢裏麵有1至7枚直徑大約為20厘米的圓形蛋,它們不規則地排列在蛋巢之中。這種排列方式的蛋巢與過去發現的其它恐龍蛋巢完全不同,比如科學家曾經在蒙古發現的恐龍蛋巢中的蛋呈規則的螺旋狀排列。
由於距離地表僅1米上下的恐龍蛋巢保存得都很良好,因此桑茲認為,來到這個群聚地的“新移民”肯定沒有踐踏以前來到這裏築巢的恐龍留下的蛋巢,這才出現了這種顯得擁擠不堪的狀況——蛋巢在砂岩中彼此的相隔距離一般都不到1米。桑茲根據這些情況推測,當時恐龍肯定是特別喜歡這個地區,到了每年的繁殖季節都要來到這裏產蛋以繁殖後代。
令桑茲感到遺憾的是,他還不能鑒定出在這個地區產蛋的恐龍的屬種,因為他僅僅發現了一些非常殘破的骨骼化石,還不足以提供能夠鑒定出恐龍屬種的充分證據。
不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還是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其它的信息。例如,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可能喜歡在海邊築巢的證據。恐龍喜歡在海邊築巢的習性很可能是因為海邊柔軟的泥沙能夠保護產下的蛋,防止其破碎。過去,科學家曾經從海洋沉積物中發現過幼年恐龍的骨骼,但是那很可能是被水衝進大海的恐龍個體形成的化石。而西班牙發現的這些海濱沉積物中保存的蛋巢化石是恐龍在海邊築巢行為的第一個確定無誤的證據。
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犛牛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它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遠在第4紀全球大冰川蔓延時期,野犛牛的祖先曾分布到中國華北、內蒙古及歐亞地區的北部。世界氣候變暖後,野犛牛的後裔開始在寒冷的青藏高原棲息。
野犛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犛牛性情凶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犛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藏高原犛牛主要分布:青海省南、北部的高寒地區。該犛牛由於混有野犛牛的遺傳基因,因此帶有野犛牛的特性,結構緊湊,黑褐色占72%,嘴唇、目眶周圍和背線處短毛,多為灰白色或汙白色。頭大,角粗,母牛頭小,額寬,有角髫甲高長而寬,前軀發達,後軀較差,乳房小,成碗碟狀,乳頭短小。成年公牛體高為129厘米,母牛為111厘米,體重分別為440公斤和260公斤。成年閹牛屠宰率為53%,淨肉率為43%。泌乳期一般150天,年產奶為274公斤,日產奶14—17公斤,乳脂率為64%—72%。成年犛牛產毛為12~26公斤,粗毛和絨毛各半,粗毛直徑65~73微米,兩型毛直徑38~39微米,絨毛直徑17~20微米。粗毛長183~34厘米,絨毛長47~55厘米。馱重為50~100公斤,最大馱重為304公斤。公牛2歲性成熟,母牛為2~25歲,繁殖成活率為60%,一年一胎占60%,雙犢率為3%。
犛牛不僅是高原牧區的主要家畜之一,而且多少世紀以來都是雪域高原的馱載工具,向有“高原之舟”的美稱。全世界現有1400多萬條犛牛,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繁衍生息在中國青藏高原及周圍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
犛牛除了有較強的馱運和拉力外,其肉可食、其乳可飲、其毛皮可用,牛糞既是肥料又能當柴薪。從犛牛奶中提取的酥油,是高原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用油。犛牛皮質地堅韌、光澤耐磨。犛牛絨可紡成上等牛絨線。牛毛撚成的繩子富有彈力和光澤,結實耐用,做成的帳篷禦寒力很強,至今仍是牧民們重要的住舍。犛牛尾巴製成的“毛撣”蓬鬆耐用,拂塵力強,特別是白色的尾巴更為珍貴。
犛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燒犛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犛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犛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最小的鹿
廣義而言,鹿類動物包括偶蹄目中的鹿科,鼷鹿科和長頸鹿科的所有種類,其中個子最小的要數鼷科鹿了。
鼷科鹿體形略比野兔大,麵部尖削而長,額頂無角,四肢修長,前肢略短於後肢。雄性上犬齒發達,露出唇外呈獠牙狀。上體、體側麂黃色,頸下側有顯著白色條紋,胸腹部淡棕黃色,尾短,50~80毫米,尾背淺棕色,尾下白色。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島,包括老撾、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緬甸,並至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嶼。國內分布僅是本種分布區的邊緣,隻見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猛臘。
鼷科鹿主要棲息於熱帶海拔較低的稀樹草叢、灌叢和闊葉林。尤喜在溪溝邊有水草的附近活動和覓食。行動敏捷輕快,善於隱蔽。一般單獨活動。清晨,黃昏活動較頻繁,白天隱匿於樹洞或水草豐盛茂密的地方。半水棲性,特別喜愛水。聽覺、嗅覺均較敏銳。行動緩慢輕巧,極少發出聲響。主要以植物葉莖為食物,多為嫩草、莖、嫩芽、榕樹果、刺桐花以及嫩黃豆葉、薯秧嫩尖、木薯嫩枝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