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成才14(1 / 3)

二`科學的成才14

諾貝爾的成才故事

諾貝爾生於1833年,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發明家。

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普通的機械師,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卻喜歡搞發明,作化學實驗,一有空就製造炸藥,並且對建築學也很有見解,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他的母親是一位有文化教養的婦女,她性格爽朗,聰明善良,樂觀而有自信心。

1841年,諾貝爾進入雅可布小學。在此期間,俄國公使知道了他父親正在研製水雷的消息,便邀請諾貝爾的父親去彼得堡工作。於是,諾貝爾一家於1842年10月來到了彼得堡。

9歲的諾貝爾因不懂俄語,身體又不好,無法進入當地學校學習。父親就請了一位家庭教師,輔導他們兄弟三人學習。諾貝爾在語言方麵很有天賦,很快就學會了俄語。在以後的日子裏,他還學會了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多國語言。

1850年,17歲的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成為父親工廠裏的一員。因為諾貝爾的外語很好,所以作為工程師被派到歐洲和美國去學習新的科學技術。

1852年,諾貝爾回到彼得堡。不久,克裏米亞戰爭爆發,工廠裏更忙了。麵對殘酷的戰爭現實,諾貝爾覺得隻有擁有強大的武器,才能不怕別國的挑釁。基於這種考慮,諾貝爾受俄國化學家的委托,開始研究一種威力巨大的炸藥——硝化甘油。

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終以俄國失敗而告終,工廠生意也隨之一落千丈,父親不得不把工廠轉讓出去,然後帶著弟弟愛彌爾回到了瑞典。諾貝爾和兩個哥哥仍舊留在俄國,他們三人都在工廠做工,生活十分艱苦。

後來哥哥路德維希買了一家小工廠,當上了老板,兄弟三人的生活才隨之好起來。於是,他又開始了硝化甘油的研究。

1862年初,諾貝爾的父親試圖用硝化甘油製造出更好的炸藥。他把硝化甘油與固體黑色炸藥混合在一起進行實驗,但實驗的結果卻是:這種炸藥放置幾小時後,爆炸力就大大減弱,沒有實用價值。父親的實驗失敗了。

諾貝爾接手了父親的研究。1863年,諾貝爾回到瑞典。他和弟弟一起在斯德哥爾摩海倫坡建立了一所實驗室,從事硝化甘油的製造和研究。經過多次試驗,在這年年底,他終於發明出了用雷管來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並於1864年取得專利。

初獲成功後還未來得及品嚐勝利的喜悅,接踵而至的卻是一次巨大的挫折。1864年9月3日,海倫坡實驗室在製造硝化甘油的時候發生了巨大的爆炸,當場炸死了五人,其中包括諾貝爾20歲的弟弟愛彌爾。小小的工廠也在爆炸中變為一片廢墟,父親心力交瘁,病倒了。

幸運的是,瑞典國有鐵路要在新的隧道工程中使用硝化甘油炸藥,並且還有兩位實業家願意出資合作。1865年3月,諾貝爾在溫特維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

1865年同年秋天,他又在科隆梅爾開設了一座大型工廠。在這裏生產的火藥遠銷到德國、奧地利、比利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

可隨之而來的消息卻是硝化甘油炸藥造成的巨大災難:美國一列火車因炸藥爆炸,廠房及附近民房化為一片廢墟……這使各國立刻對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國家甚至下令禁止製造、貯藏和運輸硝化甘油。

諾貝爾處境十分艱難,但他卻仍充滿信心地尋找著解決硝化甘油不穩定這一難題的方法。他試著用一份重的矽藻土去吸收三份重的硝化甘油……實驗非常成功,他第一次製成了運輸和使用都很安全的硝化甘油工業炸藥——諾貝爾安全炸藥。人們逐漸消除了先前的恐懼心理,對其安全性深信不疑。

自1868年起,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地方相繼設立了諾貝爾公司。炸藥的用途越來越廣泛,公司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

1872年,諾貝爾的父親去世。過了一年,諾貝爾將安全炸藥公司總辦事處設在巴黎,附設一個實驗室。他在這裏作了許多實驗,改進了炸藥的製造方法。盡管安全炸藥銷量直線上升,但諾貝爾覺得它的性能仍不能與硝化甘油相比,於是又著手研究新炸藥。通過多次實驗,他得到了一種爆炸力很強的膠狀物——炸膠。

1881年,諾貝爾遷居巴黎郊外的塞布蘭,經過長年累月地測試,於1887年發明了無煙火藥。它的爆炸力比黑色火藥大得多,爆炸時充分燃燒,煙霧很少。如今在軍事工業中普遍使用的火藥都屬於這一類。

在發明無煙火藥後的兩年裏,諾貝爾的哥哥路德維希和母親相繼去世。1890年,他又搬到意大利的桑·裏莫。在這裏,他取得了“火箭發射法”、“留聲機和電話的改良”及“電池的改良”等幾項專利。

諾貝爾發明的火藥,雖然對生產有貢獻,但同時也被用於戰爭,使許多人喪生。對於這一點,諾貝爾感到萬分痛心。殘酷的現實使他明白了,製止戰爭並不是依靠強大的武器,而是要向人們訴說戰爭的可怕性和災難性,號召人們熱愛和平,不要戰爭。

諾貝爾一生中都在從事發明創造,共得到各種專利355項。他家財萬貫,但一直過著獨身生活。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立下遺囑,獻出全部財產,用它的利息設立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項獎項,用來獎勵那些為人類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著名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