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都是爸爸,窮孩子富孩子都是孩子。稱得起爸爸不並在錢多錢少,孩子優秀並不在你有個什麼樣的爸爸。
當然,如果富爸爸能正確認識自己,教育孩子虛心做人,他有優裕的條件,對培養孩子成材更容易一些。但是,如果以此讓孩子太狂,富爸爸的孩子可能就不如窮爸爸的孩子。
有人說,現在“財政”合一了,有錢的憑著送禮也能當上官,有權的憑自己的權利也能致富。
我們對上述意見不能苟同,但是也不排除有這樣的人。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白,富爸爸一定要以德教育孩子,如果讓孩子也覺得因為爸爸自己腰杆挺粗,那就容易出問題了,他會把錢看得特別重要,但是因為錢又可能使他懶惰,不求上進,富爸爸也保不定下輩子會出窮孩子:不思進取能有社會生活的能力嗎?
報戴,一位學生品學兼優,但是家境不太好,父母都是普通百姓。一位處長的兒子趾高氣揚地對這位學生說,你別以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你爸爸不就是市場賣涼皮的嗎?
你瞧,這樣的學生就是依丈老子猖狂。有人看了這則文章說:“真是人窮誌短,要是我是那個學生我一定反問:你有什麼了不起,你不就是有個處長爸爸嗎?”
我們認為,要是這個學生真能這樣反駁,倒是值得讚揚的。因為我爸爸不是我,你爸爸也不是你。你爸爸充其量可以依仗他的權利為你找份好工作,我不依靠爸爸,或許還會比你有出息。
要是這位處長還是個“正官”的話,孩子可真為爸爸臉上抹了黑。有人說,他能是個“正官”嗎?兒子的行為不就是老子影子的折射嗎?
仔細品味,這話也不無道理。不管怎樣,為了下一代也能當上富爸爸,還讓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吧。
也可能富爸爸就是不道德發逾的,要是那樣,也不可老是碰僥幸啊!
劉源是原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兒子,他從小受到父母嚴格的教育,能吃苦耐勞。他到那裏去,從不願意讓人們知道是劉少奇的兒子。他當縣長、副省長時,也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
所以,要是你是一個富爸爸,千萬注意自己的影響,不要顯示出“財大氣粗”的氣勢,那樣你的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學得太狂。
富爸爸更應該急取做合格父親,有權的父親更應該明白自己在孩子中的位置。應該在培養子女成長方麵,利用好你的有利條件,如果鬧不好,自己的有利條件可能成為葬送孩子前程的不利條件。
247.常稱孩子“心肝寶貝”
現在,母親對孩子的親昵稱呼便是“寶貝”、“心肝寶貝”,好像是一種時髦。
其實,常稱孩子為“心肝寶貝”並不是什麼好事,容易助長孩子唯我獨尊的習慣。
有些母親幾乎在孩子身上貼滿了“心肝寶貝”的標簽。張開雙臂抱一抱,在孩子臉上吻一吻,看著孩子逗一逗,貼的都是“心肝寶貝”的標簽,長此下去,寶寶真的感到是自己是媽媽獨一無二的愛。
實際上這樣過度地施加親情,對孩子的成長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助長了孩子的“霸氣”:吃飯的時候滿盤子揀,甚至用手去抓;上街碰到好吃的、好玩的便逼著母親買,不能滿足要求,就以嚎啕大哭要挾;發起怒來連媽媽珍貴的金表也敢往地上摔。而媽媽呢,因為這是自己的獨苗苗,也隻能憑孩子的性子來,所以越養霸氣越大。
有些孩子在客人麵前也常常肆無忌憚的鬧,而母親隻能在連孩子自己都不相信是責備自己的“彈劾”中敷衍幾句,最後還對客人表示出無奈的口吻說:“就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很會撒嬌,真拿他沒辦法。”
其實這種“無奈”的話語中,仍舊隱含著對“心肝寶貝”的溺愛。
孩子正是在大亨“心肝寶貝”的“母家”中,使自己更加嬌慣、更加任性。
這樣的孩子上了學,也不會好好學習,在同學們中難以處理好關係,也會有“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氣,甚至連老師的教育也不放在眼裏:“看你能把我怎麼樣!”
據調查,在小學低年級到小學高年級,每個班上都有幾個這樣的學生,也多數從小在母親“心肝寶貝”的甜蜜生活中長大的。據老師反映,這樣的學生有一些連高中也讀不下來就退學了,因為他吃不了學習的苦。
到了社會上,便成了“害群之馬”,到處惹禍。有的形成了“長鬟紅褲子”幫,其中就夾有過去的“心肝寶貝”,如今坦胸露臂成了男孩的小妹妹的女孩,她們自己無所事事,還汙染了社會。
由此可見,母親給孩子到處貼心肝寶貝的標簽,隻能釀出苦酒自己喝。
為了寶貝健康成長,還是給孩子撕去“心肝寶貝”的標簽,與孩子說話時,少使用這樣的詞語,防止因母親的嬌慣養成孩子撒嬌,甚至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
當然,在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受了什麼委屈時,父母用“心肝寶貝”的暖語,可能使孩子心情輕鬆一些,這時的“心肝寶貝”便成了孩子內鬱的消融劑。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這樣說過:“小孩子是喜歡稱讚的。這種讚許心,我們做父母教育小孩子時應當利用,然而不可用得大濫,濫就失掉它的作用,反到不如不用為妙。”
母親對孩子愛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太過分了,過分了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248.溺愛
現在呈“品”字型的家庭結構,孩子在最上麵。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如果父母愛孩子過了頭,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
對孩子過分寵愛便是溺愛,溺愛有時就不含有理智的成分,很難想像,缺乏理智的愛,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在多獨生子女的社會中,父母就這麼一棵獨苗苗,對孩子寵愛有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多數父母是想把孩子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溺愛,卻使父母的願望成為泡影,甚至連灌木也長不成。
專家們認為,幼兒的出生到3歲,是大腦發展的最快時期,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父母施以最佳的教育方案,會促使孩子智力快速發展。
但是,3歲以前這段時間卻又是父母對孩子嗬護有加的時候,由於父母過分的疼愛而放縱了孩子,因而失去了教育的良機。
有的父母孩子3歲時還端著碗喂孩子,給孩子穿衣服。怕孩子冷,又怕孩子熱,恨不得把孩子放在嘴裏含著才肯放心。而孩子為所欲為,父母也不肯管一管。
實際上孩子在生下來時,就應該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鍛煉他的視覺和聽覺,鍛煉手腳的靈活性。1周歲了,就讓他自己行走,並教育他把東西從這邊拿到那邊。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身體,也在活動中開發了智力。
有的父母寧可自己累死,也不讓孩子吃點苦。下班回家連口氣也來不氣喘就把孩子抱在懷裏,是簡直不知道怎樣撫愛才好。
其實,孩子吃點苦對鍛煉孩子的意誌是有好處的,如果從小不讓他吃苦,不讓他在勞動中鍛煉,孩子就不知道什麼是苦,也不知道勞動帶來的好處,就會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漢,必然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的父母大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做事的能力,五口之家外出旅遊,10歲、6歲、4歲的孩子各自都背著自己的行李。他們的父母認為不讓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會妨礙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