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教育孩子的268個錯與對(三十七)(2 / 3)

還有的父母是自己在小時候吃過苦,在貧困中上學,現在生活好了,便想讓孩子享享福。所以,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

父母為了孩子著想,想讓孩子在幸福中讀書,這是正確的。但是,不能滿足孩子的一些過分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衣食操心,讓孩子穿得整潔、暖和,讓孩子吃得飽,就是盡了做父母的責任。如果手頭寬餘,再給孩子少許零花錢,由孩子自由支配,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對孩子提出一些無理要求也滿足,那就不正確了。例如,有的孩子要求穿高檔衣服,父母毫不吝嗇,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也在所不惜。有的孩子上中學就要手機,父母也趕去買,這起碼不是現代中學生的需要。父母這樣做,會助長孩子的物欲,對孩子的品德修養十分有害。

這樣的孩子容易在同學中顯“闊”,而且花父母的錢不心痛。再說,孩子還沒有獨立生活,此時超前享受,將來一旦自己沒有父母那樣的收入,又如何去過清苦的日子?

有些孩子的物欲是無止境的,滿足了這樣還要那樣。即使父母能夠負擔得起,也不能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那樣不僅會養成孩子的依賴性,還容易導致孩子的非分之想,一旦物欲得不到滿足,他會設法滿足自己,這就保不準孩子不去幹那些有悖天理的事情。

不僅如此,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有時會分散孩子的精力,妨礙自己的學習。例如,中學時期用手機,有時上課時響起來,會影響課堂教學。即使課間用手機,也多數在玩,更何況你的孩子“鶴立雞群”的高消費,不容易被群體接納。

有見識的父母,即使自己手裏很有錢,不但自己不趕高檔消費的時髦,也教育孩子不去講究什麼高檔。

有道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不高檔消費,自然會影響到子女。有時孩子對別人的高檔消費很眼惹,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父母掙錢是不容易的,到什麼時候都要講究勤儉。這樣會使孩子養成勤儉的美德。

中國古代皇家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但是有些明君也不許孩子奢華。

有一天,宋太祖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穿了一件華麗的貼繡鋪翠短襖,父親看了以後非常生氣,讓他趕快脫下來,不許女兒帶頭奢華。

永慶公主認為父親對自己太苛刻,便試探父親對自己的態度,說:“爸爸,你的轎子太舊了,早該用黃金裝飾裝飾了。”宋太祖說:“我身為一國之主,不要說一頂轎子,就是黃金裝飾宮殿也做得到,古人雲:‘讓一人治理天下,不能讓天下人供奉一人。’如果我一人奢侈,必然會出現更多的人奢侈,那樣天下百姓就會怨恨我了。”

永慶公主聽了父親的一席話,再也不求奢華了。

有求必應不僅表現在孩子的物欲上,有時孩子的同學向孩子提出讓父母幫忙的要求,父母看在孩子的“麵子”上,也欣然從命。

有一位做法官的父親就什麼事情都由著孩子。有一次孩子同學的父母犯了法,那個同學便求他跟父親說一聲,網開一麵。結果孩子一開口,父親便答應說:“可以。不過下不為例!”

就這樣把一個罪犯開脫了。這對孩子將會有怎樣的影響?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千萬不可隨意滿足孩子過分的、不正當的要求,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專家們指出:人的物欲一旦被調動起來,並被不斷強化,其作用常常是促使個體以物欲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由此可見,滿足孩子不正當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就與父母的願望背道而馳了。

260.父母隱藏自己對孩子的愛

大凡父母都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父親不願意明確表露出來,結果使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因而傷心。所以,父母隱藏自己的愛不是一種好的做法。

一首歌曲寫得好:“世上隻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實際上世上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很少,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許多父母可以說把自己的心血除了工作以外,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就是有一些父母不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在愛孩子,把母愛深深地隱藏起來。

父母這種做法是不明知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經驗不夠,認識不足,看問題比較片麵,因而無法理解這種隱藏的愛,會認為真的不愛自己。

有一位爸爸和女兒同時接受電視台記者的采訪,女兒說:如果我和別的小女孩同時進到屋裏,爸爸一定會抱起那個女孩說她漂亮,真可愛。而對我卻不搭理,我會認為自己不漂亮,也不可愛,所以我很自卑……

其實這真是大大怨枉了爸爸,爸爸是很愛自己女兒的,隻不過是處於禮貌或自己做人的哲學而誇獎了別人的孩子,而忽視了自己孩子的存在。

爸爸沒有表示出自己對女兒的愛,就給女兒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創傷,而父親並沒有覺察出來。

其實誰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溺愛。有的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表現出來便是批評、嗬斥,就是俗話說的“打是親罵是愛”。多數父母表現出的是一種正常的情感上的愛。

愛是一種力量,特別是父母恰如其分的地愛,會給孩子以力量。所謂恰如其分,就是既不要溺愛,也不要冷酷。

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定心理距離。例如,陌生人表現出過於親近,會使人感到不安全。就是夫妻、母子之間也會有一定的心理距離,而這種距離有時是有益的,就像星際之間的距離維持平衡一樣。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夫妻有還要張張口。”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現實存在的一種心理距離。

所謂“親密無間”隻是一種願望,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全部吐露或者表現出來,有時是應該的,不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樣會使孩子有一種優越感,甚至有恃無恐;同樣也不要把愛隱藏起來,對孩子冷冰冰的,這樣會造成孩子的錯覺,反而不利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的融洽,甚至使孩子苦惱。

我們認為,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認為父母在關心自己,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防範心理,不至於自卑,從而進行有效的教育。

261.傷心“代溝”難平

時下許多父母傷腦筋的是覺得與孩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代溝”,而且這種代溝很難填平。因而父母和子女間的矛盾往往越來越深,致使很難把話說到一起,而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就無法進行。

那麼,什麼是“代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