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 教育孩子的268個錯與對(三十七)(1 / 3)

257.窮爸爸不能批評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活得很累,是一個沒有本事的人,不僅是個平頭百姓,而且腰包裏也空空的,認為自己沒“混”出個人樣來,怎麼能批評孩子呢?

父母的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

其實窮富並不能說明生活得怎麼樣。有人懷揣百萬,可他生活的並不愉快,他可能既有客觀的壓力,也有主觀的不順心。正像《紅樓夢》中說的,“大有大的難處”。

有人雖然過的是平頭百姓的生活,可是他活的很有樂趣,一家和和氣氣,長幼有序,互尊互愛。雖然沒有住高樓大廈,也沒有吃山珍海味,可是生活有滋有味。電視連續劇《大哥》,一家人雖然過得坎坷,但是處處都滲透著人情味,那才叫生活。

當然,社會的發展就是人類共同致富,消滅貧困。如果富而又順心,那就更好了。

這篇文章我們討論的問題是這樣引起的:

一位窮爸爸看了孩子的數學卷子,隻有60分。但是班上不少學生得了100分。

父親有些生氣,便批評孩子說:“你怎麼搞的,學習老上不去!”兒子說:“爸爸,你不是說成績並不是主要的,弄懂了問題才重要吧?,我把錯題都做對了。”

這一說爸爸更生氣了,他拿爸爸寬容他的話,搪塞爸爸。於是爸爸便說:“成績總是能反映出你的學習成績啊!”

孩子又辨白說:“可我已經努力了啊,你看我連雙休日都去聽課。”

爸爸還是不滿意孩子的回答,生氣地說:“可是人家不少人得100分,你怎麼就不能?”

孩子聽了反問到:“爸爸,人家的爸爸是大款,你怎麼不是?”

這一句話捅到了爸爸的心窩,爸爸正為孩子的學費煩惱,不想那裏有傷他就戳那裏。

於是爸爸更加生氣了,說:“好啦,我這個窮爸爸不配做你的爸爸,你去找個富爸爸吧。”

不過,好在這個孩子還很會體貼爸爸,說:“我是跟爸爸鬧著玩,何必當真?”

不過爸爸一宿沒睡好覺,他真的覺得孩子說得有理,自己沒活出個人樣來怎麼教育孩子。

如果父親真的能認識到自己也有不足是好事情,真的認識到孩子也不一樣,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趕上學好的孩子,說明心理素質是好的。但是,不能認為自己窮,就不能教育孩子。

窮的原因很多,有主觀的努力,還有客觀是否照顧你。例如,有人看準了今年種西瓜會有好市場,可是天旱得連水都沒有喝的,投了資本都賠上去,能不窮嗎?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自己不能幹的事情,但不等於不能提參考意見。就像我們看京劇演出一樣,我們確實看到有的演員演技差,要是你給他提意見,他說:“你要嫌不好,你來試試?”這是理嗎?這樣說,我們的富爸爸也無法批評孩子,孩子上了高中,學的解析幾何,爸爸也不明白,批評孩子學習不好,他說:“你認為我學習不好,你來做題!”

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萬民歡騰;“我們出線了!”但是在世界杯比賽中,我們一個球未進,三場都失利。要是球迷批評米盧執教失誤,米盧說:“我不行,你來試試!”能這麼說麼。

什麼事情都要看基礎,根據中國的情況,中國能夠出線就算不錯了。窮爸爸也要看基礎,一夜成為暴發戶的又能有幾人?

所以,窮爸爸不要自卑,教育孩子的權利父親永遠都握著,要是因為自己不是“富”爸爸,就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那才有可能給家庭留下“窮”根。

富爸爸和窮爸爸都擔負著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能因為自己不是大款就無權教育孩子,有時正是自己不得誌,才把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

258.懲罰無度

孩子犯了錯誤就要對其進行教育,這本來是做父母的責任。但是,有些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便進行懲罰,而且懲罰無度,甚至動以棍棒,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對犯錯誤的孩子適宜的懲罰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懲罰無度,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是打就是罵,就好像隻有這樣才能出口氣,才算是對孩子進行了教育。個別父母則對孩子的懲罰沒完沒了。例如,罰站,一罰就是一上午;打孩子會把孩子的屁股打出青,這樣從皮肉和心理上無度地折磨孩子,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不容易達到教育的目的。

那麼,孩子犯了錯誤要不要懲罰呢?

我們認為,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可以施加以不是太過分的懲罰,而這種懲罰也不是感情用事,應該隻有在孩子有錯誤行為,或者他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懲罰才是有意義的。例如,在孩子打傷了別人的孩子時,他就要為打傷孩子賠禮道歉,還要進行諸如罰半天禁閉,或者扣除一個月的零花錢等處分。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認識到,隨便打人是不正確的,是不改正就要受到懲罰,促使他去掉野蠻的習氣。

如果孩子故意毀壞了東西,那就得從他的零花錢中扣除損失費,或者罰他額外幹活,以抵償損失。

如果孩子偷了東西,那就得讓他把東西拿出來送給人家,並讓他認錯,保證今後不再犯此類的錯誤。

對於這些行為,父母懲罰要嚴厲一些,因為這涉及到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有道是“小時候偷針,大了偷驢”,就是說,孩子小時候一些不良行為不及時製止,大了可能會釀成大禍。

此時父母不妨放下手裏的活計,坐下來好好和孩子談談,不要動態度。就是說,除了懲罰,還要花一定的時間,向他們說明道理,要讓他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這樣在他的內心就可以劃一道深刻的印痕,並能因此逐漸改掉這一毛病。

但是,不管什麼行為,對於孩子的懲罰不要無度,要根據錯誤的輕重、性質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

懲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讓其為此而付出代價,警戒他今後不再重犯此類的錯誤。

所以,必要的懲罰是必要的,但是不可懲罰過度,並且在懲罰的同時,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其以服口服。

有道是“物極必反”,如果懲罰孩子過分了,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反而收不到教育的目的。德國教育家朔貝特說:“隻有當孩子有錯誤行為,或者他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懲罰才是有意義的。”

259.有求必應

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父母的觀點是,人活著不就是為孩子嗎,幹麼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