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繪與黑陶藝術(1 / 1)

陶繪與黑陶藝術

新石器時代原始手工業中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陶器。新石器時代生產陶器的地區分布很廣,比較著名的有: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黃河中上遊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黃河下遊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上遊地區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長江下遊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陶器不僅是實用器具,事實上它是一種藝術品。人們在早期就已經注意了陶器的造型、紋飾、質地和色彩等藝術要素。彩陶是先在陶坯上彩繪花紋後再燒製而成的陶器。彩陶的裝飾紋樣突出體現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成就。仰韶文化的彩陶和晚期龍山文化的黑陶是新石器陶器的傑出代表。仰韶文化以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和甘肅等地,其中河南和陝西出土彩陶最多。仰韶文化大體可分為三期:早期以半坡類型為代表,中期為廟底溝式,晚期為馬家窯式。

半坡型彩陶首先是在西安市東郊半坡村發現的,主要分布在陝西的關中平原。飾紋主要為黑色,動物紋居多,以魚紋和人麵紋最具特色。魚紋主要有單體魚紋和複體魚紋。複體魚紋,是由幾條魚首尾相接而成。早期的魚紋以寫實為主,晚期構圖相對抽象和幾何化。出土於西安半坡的“人麵魚紋盆”,描繪了人麵與魚的簡練造型和生動組合:人麵為圓形,畫有鼻眼,頭上有飾物,兩耳左右各有一條小魚,口內又銜兩條小魚;人麵圖案與魚或網並列相伴。這種圖案被認為與半坡氏族公社的原始信仰有關。

廟底溝型彩陶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地。廟底溝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器具主要是平底器,圓底器不多見(圓底器,器具的底部為弧形)。典型陶器有曲腹小平底碗和卷唇曲腹盆。曲腹,是廟底溝陶器的一大特色,其造型飽滿,形製幽雅。紋飾以幾何圖案為主,主要由圓點、勾葉、弧線、三角和曲線構成連續的帶狀花紋。廟底溝的彩繪基本為黑彩,有時彩繪前罩一層白色陶衣,使紋飾更加鮮明。動物花紋比較少,主要為鳥紋和蛙紋。河南省林汝縣閻村廟底溝晚期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腹部繪著鳥含魚的圖像。畫麵高37厘米,寬44厘米,在彩陶中屬大型畫麵。畫麵鸛鳥有長喙、高腳,鳥眼圓睜,嘴叼一條魚。鳥前方有一長斧,估計是象征權威的器物。此畫麵技法比較完整,形象生動,用筆蒼勁有力,是原始社會繪畫的突出代表。

馬家窯文化包括石嶺下型、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等幾個類型。石嶺下彩陶以甘穀縣王家坪出土的鯢魚紋圖像最具特色,畫中鯢魚形態生動,頭部似人臉,細部刻畫較具體,是人格化的形象。馬家窯型彩陶裝飾麵積大,紋樣以漩渦紋、波浪紋、弧邊三角紋居多,具有構圖繁密、紋飾旋轉起伏、動感強烈等特點。半山型彩陶造型秀健大方,以鋸齒紋及漩渦紋為多,色調和諧熱烈。馬廠型彩陶的底色以橙黃色為主,花紋為黑色。人們利用粗細均勻的線條的平行、彎曲、交叉的花紋變化,構成同心圓、渦狀紋、垂幛紋等各種精美圖案。彩陶的花紋往往滿布於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有一種雍容華貴之感。如前所述,出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彩陶盆,展示了原始人的舞蹈場麵,概括而又非常生動,堪稱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之傑出製作。

彩陶藝術的用筆已經表現出方圓、曲直、粗細、剛柔的變化,注意點、線、麵的結合,用了類似毛筆的工具,將為數不多的黑、白、紅、赭等幾種色彩使用搭配得富有變化,反映出先民們已具備了樸素的自然美並運用了簡單的造型規律。

黑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類型的一種。其製作是在器物燒製的最後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讓木炭熄滅,產生濃煙,使之煙熏滲碳而成。黑陶藝術以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薄胎蛋殼黑陶的造型與工藝最為著名。龍山文化以最先於1928年在山東曆城龍山鎮發現而得名。後來在河南、陝西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與其類似的文化遺存,但文化麵貌有些不同。根據地域的不同,龍山文化可分為中原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還有江浙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主要繼承了仰韶文化的傳統,以灰陶為主。山東龍山文化則繼承了大汶口傳統,主要是黑陶,也有少量的灰陶,紅陶、黃陶和白陶等。

山東龍山文化,又稱為“典型龍山文化”。由於黑陶陶胎為灰黑色,用黑色和紅色進行彩繪,紋飾的藝術效果不明顯,所以龍山黑陶以造型見長,而不以彩繪為主,這一點不同於仰韶文化。龍山黑陶中最富有特色的作品是黑陶鬶和高柄杯。在山東城子崖及兩城鎮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造型挺拔秀麗,其壁厚不超過03厘米,而最薄處甚至不到01厘米。因而有著“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甕”的美譽,被世人稱之為“蛋殼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