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畫

所謂岩畫就是原始先民們雕鑿或塗抹在岩石表麵上的形象。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以後很長的曆史時期,岩畫都是先民們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岩畫記錄下了當時來自勞動生活或來自想像的形象與情境,其中包括與先民們生存密切相關的圖騰、神靈、人物、動物等,這些形象被描繪在山川曠野中,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神靈的敬畏和祈冀,反映了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識,是全麵展示人類原始社會生活和審美觀念的壯麗畫卷。

岩畫大都創作於原始部落時期,中國是世界上岩畫最豐富的國家。岩畫遺存十分豐富,重要的有三十多處。中國岩畫的分布與各地區的原始文化大體一致。根據岩畫作品的內容以及它所處的文化地區,可劃分出不同的技法風格。北方係統的岩畫,主要分布在內蒙、新疆、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內蒙古陰山岩畫、寧夏賀蘭山岩畫、甘肅黑山岩畫、新疆阿爾泰山岩畫等;北方草原地帶的岩畫內容多以動物、狩獵、放牧生活為主,由於這裏的人們每天都與動物打交道,對動物的行為觀察細致,所以岩畫中的動物奔騰跳躍,人物質樸粗獷,具有比較濃鬱的生活氣息;其風格較寫實,技法大都是岩刻。西南係統的岩畫,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雲南滄源岩畫、廣西左江岩畫等都是其中的代表;這一地區的岩畫多以描繪人物的活動,特別以宗教祭祀為其主要的表現內容,人物形象給人以裝飾化和符號化的感覺,平麵、簡約、單純,充滿神秘氣氛,作品以紅色塗繪為主。東南沿海係統的岩畫,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台灣和港澳等地,內容大都與古代先民們的出海漁獵活動有關,形式以抽象的圖案為主,都采用鑿刻的技法。

中國岩畫在製作手法上可分為刻、繪兩種。北方岩畫多是磨刻、敲鑿、線刻而成,作品具有粗獷、簡潔、明快的特點。南方岩畫的製作大都以紅色圖繪,色彩穩定,經久不變,表現手法古拙獨特,人物形象多不表現五官,而通過四肢位置體現動作、體態和感情,動物亦重點刻畫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中國岩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看似拙樸,卻強烈地寫照了原始先民們的真實生活,並以其天真淳樸、形象生動的特征,顯示出活躍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