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樂器

樂器的出現對於音樂的發展,一如勞動工具對於整個人類的發展一樣,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據考古發現,原始社會已有了多種樂器,其中有些可能是由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在一次次偶然應用於樂舞活動之後被派以專門用場的。在現代人看來,這些原始樂器不僅種類少而且粗糙、簡陋,多以土、石、骨等材料製成,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製作工藝和原材料的選擇受到很大局限,先民們能夠製造樂器已是一種創舉,而且也隻有這些不易腐朽的材料才有可能曆經幾千年而保存完好。竹製樂器和彈弦樂器僅見於文獻記載,目前,尚無實物可考。迄今所見原始樂器主要有:

骨哨、骨笛。骨哨和骨笛是後世笛、簫一類樂器的遠祖。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一批由禽鳥肢骨加工成的骨哨,長4~12厘米,多為2~3孔,部分能夠吹奏出簡單旋律,似鳥鳴聲。據有關專家推測,這些骨哨應是當時的助獵工具,其時代距今約7000年。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18支骨笛,這些骨笛以猛禽的肢骨製成,多為7孔,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在出土時尚可吹奏一定旋律。賈湖骨笛是中國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樂器,它的發現表明先民們至少在8000年之前就已學會製造樂器。

塤。塤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古老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有卵形、橢圓形、球形、魚形、橄欖形等不同形製。從考古發現看來,塤的發展延續時間長、分布範圍廣,可見其應用較為廣泛。早期的塤(如距今6000餘年的河姆渡陶塤)隻有一個吹孔。在藝術實踐過程中,塤的音孔由無到有、由少到多。對部分陶塤的測音結果表明,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已可吹奏一到三個音,分別構成小三度、大二度、純四度、純五度、小七度等音程關係,這對研究中國古代音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角。《通禮義纂》雲:“長鳴,角也,按蚩尤師魍魎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為龍鳴以禦之。”角在遠古時期可能充當戰爭或狩獵時的信號工具。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陶角,距今有4000多年的曆史,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相差不遠,可互相印證。

搖響器。搖響器雖未見於先秦文獻,卻是出土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一類原始樂器。大體分為空心響球、陶鈴、龜鈴三類。空心響球多為球狀,腹內中空,裝有陶丸、石子或沙粒,甘肅臨洮寺窪山墓葬、陝西臨潼薑寨墓葬、湖北京山朱家嘴遺址等都有此類器物出土。陶鈴是以鈴體與懸舌相互撞擊發聲,有半球形、豆形、圓柱形、橄欖形、陀螺形、嘩啷棒形等形製。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江蘇邳縣劉林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等都出土有此類器物。龜鈴一般用小石子裝在龜甲殼內搖動發聲,最早發現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在稍後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有發現。

銅鈴。出土於山西襄汾陶寺墓葬,以紅銅鑄造,合瓦形鈴體,這件銅鈴不僅是重要的音樂考古發現,也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紅銅器之一。

鍾。原始社會的鍾迄今僅見陝西長安縣客省莊陶鍾一例,其截麵為扁形,形製與商代的鐃、鉦等較為相似,為研究中國特有的合瓦形銅鍾的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磬。磬為石製樂器,又名“石磬”或“石”、“鳴球”。迄今所見時代較早的磬均出土自黃河中上遊地區,山西五台陽白、襄汾陶寺、襄汾大崮堆山,河南禹縣閻砦,青海樂都柳灣等處都有所發現。早期的石磬為特磬,製作較粗糙,形狀不規則。夏商以後,磬的製作才逐漸趨於規範化,並有了幾件一組的編磬。

鼓。鼓是人類最早擁有的樂器之一,在旋律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中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乃至禮器,被譽為“群音之長”。後世鍾、磬等樂器的受敲擊部位被稱為“鼓部”,某些樂器的演奏動作被稱作“鼓”,原因便在於此。由於古人對鼓的發音原理還不能給出正確的判斷,於是對此產生過種種推測和傳說。出土原始時期的鼓多以陶土作框,也有以挖空的樹幹為框者。由於長年深埋地下,鼓皮多已朽蝕。現見實例有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陶鼓和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木鼓等。

原始樂器體現著祖先們的聰明智慧,更銘刻著他們一點一滴進化的艱難曆程,是後人了解原始社會音樂水平乃至生產力水平的最為可靠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