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翱焚書教子孫(1 / 1)

王翱焚書教子孫

明朝英宗皇帝時,有位吏部尚書,名叫王翱。他一生勤勉正直,襟懷坦白,是當時有名的賢臣。

有一回,王翱辦事有功,受到明英宗的稱讚和獎賞。退朝之後,明英宗的心情還很興奮,越想越覺得王翱這人不錯,自己對他的賞賜太少了。於是,英宗叫來管理賞罰的官員說:“朕(zhèn)覺得王翱忠正廉潔,勤勤懇懇,可以作為本朝全體大臣的榜樣。所以,今天對他的賞賜還不夠,應該再加一些封賞,以便勉勵大家都學他的樣子去做。你替朕想想,應該再賞他些什麼呢?”

這位官員想了想說:“王尚書不愛奢侈豪華,多賞錢財對他也沒有什麼用,不如再賜給他子孫一個功名,也算是對賢臣後代的勉勵吧。”

英宗點頭同意了,第二天就傳下聖旨,給王翱的第二個孫子授予了一個監生的位置。

監生就是在國子監裏讀書的太學生。在明朝初年,監生享有很高的待遇。他們不僅可以在太學裏研究學問,還可以到民間去查訪民情,向朝廷舉報冤獄。其中成績突出者,還可以不經科舉考試,直接被推選去做官。

王翱再三推辭,說自己盡心職守本來是應當應分的事情,怎麼敢一再領受額外的恩寵呢?英宗對他說:“愛卿不必推辭了,忠誠有功者不賞,國家就沒有清正的風氣,賞你也是為了勉勵大家。”

這樣,王翱的二孫子就進了國子監。雖然王翱很愛這個孫子,也知道他勤奮好學,去國子監讀書是很適合他的,但王翱總是覺得這是自己一家不該得到的好處,而且認為這容易養成子孫們的依賴習慣,所以心裏一直很不安。

第二年秋天,正趕上三年一次的鄉試,二孫子有意參加這次考試,打算考取一個實實在在的功名,也好讓祖父安心。在準備考試期間,有人勸他:“你做為監生參加鄉試,要是考不上甲等,就太失身分了。其實,就憑你祖父大人的聲望、地位,你要是活動一下,何愁不能得到一些便利呢?”

二孫子知道這樣做不那麼光彩。可是,他又怕萬一考不好,誤了自己的前程不說,還要丟了祖父的臉。眼下,考生們在考試前做點手腳的事情多得很,隻要自己不去做賄賂考官、私下做弊那樣的事,稍微活動一下關係也不算什麼醜事。

這樣一想,他就私下托人去活動了一下。您想,王翱身為吏部尚書,專門主管選拔、考核各級官吏。朝廷上的很多官員都曾經受過王翱的推薦。現在,他的孫子來求他們辦點事,哪有不答應的道理。很快,就有人為王翱的孫子辦了一份證明文書,憑著這份證明文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找主考官,保證自己在考試中取得優等的成績。

二孫子把文書帶回家,心裏十分得意。他想:這既不能算做弊,又為自己考取打了保票,真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他把文書拿去給王翱看,以為慈愛的祖父準會誇獎他能幹。沒想到,王翱一見文書,立即把臉沉了下來。

“你怎麼可以做這樣的事呢!”王翱嚴厲地責問他。

“這並不是靠賄賂、收買得來的呀。隻是他們看重我的學問,向考官做些說明罷了。這裏沒有一絲一毫見不得人的事啊!”

“我做了一輩子官,官場上的勾當難道我還不清楚嗎?要不是大家看我的麵子,怎麼會給你開出這樣不合規矩的文書呢?假如你隻是個地方上的窮書生,他們能為你做這些事情嗎?”

二孫子低下頭去,不敢再爭辯。王翱也緩了緩口氣說:“孩子,你立誌科舉,這是件好事,我當然很讚成。如果你能夠憑真才實學考取,我是絕不會讓你埋沒下去的。可你要是憑這份文書考取優等,那我要為你感到羞恥。你想想,你自己生在名門,年紀輕輕就有了監生的地位。而那些貧窮的書生苦苦讀了多年的書,想通過考試得到一個功名。你這一張文書就能把他們頂下去,也許從此就斷送了一個人的前程,難道你忍心這樣去做嗎?”

聽了這一席話,二孫子羞得無地自容,他向王翱承認了錯誤,並表示要記住這個教訓。

王翱這才高興起來,他把文書舉到燭火上點燃,一邊看著紅紅的火苗,一邊又對二孫子說:“你要記住,七尺男兒生在世上,就要活得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時時刻刻都要以誠實正直來勉勵自己。凡是自己不該得到的東西,決不要去索取;凡是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也不要憑著僥幸心理,勉強去做,這樣,你才能稱得上是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