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山臨刑著遺訓
明朝河北保定府容城縣有一個楊繼盛,別號椒山。他七歲喪母,從小受庶母的嫉妒,失學牧牛。後來在他的極力要求下,父親才同意他邊放牛,邊讀書,到了十三歲時才被允許專門跟老師讀書。因為家貧而且從小受虐待,楊繼盛加倍刻苦學習,終於在嘉靖二十六年得中進士。任官南京(明朝的陪都)吏部主事、戶部主事和刑部員外郎等。他雖然官職不高,但為官正直,不畏權奸。曾經數次上奏本。列數十大罪狀,彈劾大奸賊嚴嵩,不幸遭害,終年四十。被稱為當時受害的直諫諸臣之首。
據史書記載,楊繼盛彈劾嚴嵩的奏本送到皇帝手中,嘉靖帝信嚴嵩讒言,立即將楊繼盛重責百杖,交吏部定罪,落入嚴嵩黨徒手中。楊繼盛入獄三年吃盡苦頭,常常因傷重而半夜痛醒,但他決不向嚴嵩低頭。有時痛醒後,他打碎瓷碗,手刈腐肉,腐肉刮盡筋膜掛落,他又忍痛刈去。獄卒見了這種情形,嚇得打顫,連手中的燈也差點兒掉在地上。然而楊繼盛自己卻麵不改色。臨刑時,他又悲壯賦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不但自己剛直不阿,至死不屈,而且要其子女秉承自己的誌向和品格,做光明正大的天下第一等人。楊繼盛在臨刑前的夜晚,思緒萬千,揮筆疾書,給夫人張貞寫了遺書,也給兒子應尾、應箕寫了遺書。在給兩個兒子的遺書中,他首先要求兒子要立誌。他說:“人須要立誌,幼時立誌為君子,後來多有變為小人的。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定誌,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你發憤立誌要作個君子,則不拘作官不作官,人人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要先立起誌氣來。”
其次,他希望兒子正心。他說:“心為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壞了心。”他希望兒子日後“若是作官,必須正直忠厚,赤心隨分報國。固不可效吾之愚,亦不可因吾為忠受禍,遂改心易行,懈了為善之誌,惹人父賢子不肖之笑。”
他也希望兒子見賢思齊,見善必行,決不為惡。他說:“讀書見一件好事,則便思量吾將來必定要行;見了一件不好的事,則便思量吾將來必定要戒;見一個好人,則思量吾將來必要和他一般;見一不好的人,則思量吾將來甚休要學他。則心地自然光明正大,行事自然不會苟且,便為天下第一等人矣。”
他要求兒子將這一遺訓的手稿裝入布袋,日後放在他的靈前桌上,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全家大小都要在靈前聽讀遺訓,足見他用心之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