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未來道路 (2)(1 / 2)

彼得德魯克認為:“當人們對事物的態度發生轉變時,商機往往隱藏其間。 ”事實證明,由於我們難以確定認知的變化是永久性的還是曇花一現的,便難以確定它所帶來的真正結果。杜拉克極力推崇知識創新,他認為:“實現基於知識的創新是最能展現企業家精神的。 ”這是基於知識的創新占有很大的比率,而且它往往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彼得德魯克概括了知識創新的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知識的創新所需的間隔時間通常最長。

首先,從新知識誕生到它成為可應用的技術之間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其次,新技術轉變為產品、工藝或服務業需要很長的時間。知識轉化可應用的技術出現在市場上,並被人們所接受的間隔時間是20~30年。

第二,知識的創新即是知識的聚合。

知識的創新幾乎很少是基於一個因素的,而是多種不同知識的聚合,同時這些知識也不都是科學或技術產品。因此,在必需的知識沒有齊備之前,基於知識的創新不可能成熟,也必然會遭到失敗。

第三,知識的創新,其風險性及不可預測性均比較大。在知識創新的漫長過程中,往往會經過一段興奮期和投資狂熱期,然後是殘酷的淘汰期,這種節奏在高科技領域更加明顯。

第四,知識創新的巨大風險,還在其結果究竟能否被人們普遍接受,往往無法在事前準確預測出來。

要鼓勵人們更具有創新精神,就必須讓他們知道,失敗了也沒關係。許多公司說自己樂於見到創新的做法,也期待見到創新,但同時也告訴員工:“隻要別搞砸就行了。”

戴爾的事業本來就充滿了創新與實驗,因為戴爾所嚐試的許多事是前所未見的事物。戴爾在麵臨新的挑戰時,因為找不到相關的經驗,所以無法參照前人做法。戴爾的網址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戴爾剛開始通過網上銷售電腦時,必須從頭開始建構操作模式,其中包括從公司的不同部門裏聚集人員來組成小組,接著以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中心進行組織。這個問題就是:“如何迅速恰當地完成這項任務?”

如果你認為現狀“已經夠好”,你便會以如同後視鏡一般狹窄的視野來進行管理。而以現在的經濟環境來看,你未來注定會被摔得粉身碎骨。為了保持競爭力,就必須不斷的對所有作為提出質疑。

當一家公司的所有人員都以同樣的方式思考時,是非常危險的時候。你可以鼓勵公司員工,以創新的方式來思考公司的業務、所處的產業、顧客等課題。以不同的觀點來處理問題、反應或機會,便可以創造出許多新的機會,得到新的理解或學習。而經由對公司營運的所有層上提出疑問,可以不斷地把改進與創新注入公司文化中。

要怎麼教導別人,讓他們更具創新能力呢?一個很好的方法是,要求他們以整體的概念來處理問題。戴爾一開始的做法便是請教顧客:“你真正希望達成這件事情的方式是什麼?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嗎?”戴爾與供應商商量:“能不能換一種做法?”接著,戴爾會試著想出超越原來目標的截然不同的做法。大規模定製的成功實施必須建立在卓越的企業管理係統之上。大規模定製需要扁平的企業結構,使得客戶的需求變化可以很快地傳遞到車間層次,保證信息可以迅速地在企業內流動。

征服新世界

21世紀初期,作為戴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將公司帶入一個新紀元。

邁克爾戴爾的理想

21世紀初期,邁克爾戴爾使戴爾公司的年收入從350億美元增長為600億美元,這意味著戴爾征服了更多的新世界。一方麵,戴爾增加了其在PC機和服務器市場的份額,另一方麵在新興市場(便攜產品、打印機、存儲器以及網絡設備市場)不斷的攻城略地。

邁克爾戴爾在1984年創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計算機公司,21世紀初,戴爾電腦公司就已經坐上了全球PC市場的頭把交椅。據卡特納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當時戴爾擁有全球PC機市場18%的份額,惠普緊隨其後,市場份額為16%。在北美市場,戴爾的市場份額達到了31%,而惠普僅為19%。自從1996年起,戴爾銷售的英特爾服務器產品數量首屈一指,盡管惠普和IBM的高端Unix服務器依然占據了整個服務器市場利潤的大頭。

當然要實現收入翻番的雄偉目標,除了鞏固原有的市場,戴爾還必須在新涉足的市場取得成功。在這些新興市場中,戴爾麵對的挑戰不小:惠普統治著打印機市場,思科統治著網絡設備市場,存儲器和便攜設備市場也由幾大廠商雄占領。當然戴爾也有其優勢,在業內戴爾高效的生產和銷售模式讓人歎服,而且對這些新興市場,戴爾也采用了新策略:借助與思科公司的合作,戴爾推出了具有競爭力的網絡設備產品;同樣通過與萊克斯馬克公司以及EMC公司的合作,戴爾打印機夢想如願以償,在存儲器市場也日益風光。正是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凸現業務重心的轉移,公司將其名字從戴爾電腦公司改為戴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