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漠視誠實守信的原則 (3)(1 / 2)

貝德祿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四川苦力,當他在拉纖的路上看到兩條野狗正在吞食屍體時,竟然開懷大笑。密迪樂先生跟我們說過,他的一位中文老師經常取笑自己一位死法非常有趣的朋友。而有的父母在失去孩子的時候會表現得非常悲痛。可是時間一長,他們悲傷的表情就會被麻木和呆滯取代。然而,這種沉默的悲痛與自然流露的悲痛以及粗暴的嘲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後者是違背人類天性的。

就像前麵所提到的,在外國人與中國人開始有商業往來的這幾百年中,他們的信譽程度已經得到了證實。為了使這種說法得到更準確的證明,我們可以列舉事例進行說明。下麵是一段彙豐銀行經理嘉漠倫先生在告別上海的時候所說的一段話:“我已經說過,西方團體具有很高的商業素質;對於這一點,中國人並不落後。事實上,中國的商人和銀行家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我們信任的人。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但是我可以舉出非常多的例子,來證明我所說的這一點。我在這裏告訴各位,彙豐銀行在過去的二十五年裏,與中國人做了很多次大筆的交易,其總額高達上億兩白銀。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遇到一個不守信用的中國人。”

也許,三年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是對這段發言最好的解釋:彙豐銀行中的一位在香港的買辦,讓銀行蒙受了嚴重的損失,銀行的實力被大大削弱,但是在沒有保障的環境中,該銀行每年賺取的利潤從未低於一百萬。

我們沒有辦法了解,中國的批發商與零售商在本質上是否存在區別。但是,為了讓上文所述的證據更具說服力,我們的確應該好好考慮一下,上文提及的結果是否真的歸功於中國人相互負責的特點。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詳細描述了中國人的這一特征,它是西方人應該學習的優點。我們在與中國人的商業往來中獲得了最大限度的信任,因為,與中國人做生意的時候想要獲得大的利潤,就必須得到他們足夠的信任。但是,經過長期的交往,我們發現,中國人在商業往來中所缺乏的信用是這個民族最大的例證。

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學者,寫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章的主題是:商業往來對於中國人而言,實際上就是相互欺騙。一般來說,這兩個人的關係,就好像雅各與拉班之間的關係,或者就像中國的俗語所說的那樣:“銅盆撞到了鐵掃帚。”大家最近常說這樣一句俗語:“把孩子送去學做生意,實際上等於毀了他一輩子。”有些現象在中國是無法避免的,例如,假秤、假尺、假錢和假貨。即使是那些有名的大商號,也會出現表裏不一、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我們並不是故意要指出在中國找不到誠信,隻是在我們多年的經曆和觀察中,在中國沒有發現誠信的蹤跡。在這樣一個對真實毫不在意的國家,又怎麼會出現誠信呢?一個衣冠楚楚的學者,會在外國人麵前毫不猶豫地說自己不識字,但是,當你給他一本書讓他看時,即使這本書不值三個銅板,他也會偷偷地把書藏起來溜走。對此,他不但不會感到羞愧,而且還會因為欺騙了外國人而沾沾自喜。在他看來,外國人是多麼的愚蠢,竟然會輕易相信一個陌生人。

中國人去外國人那裏買東西,總會告訴對方自己沒錢了,而少付一個銅板。如果,你發現他的耳朵上夾著一個銅板並告訴他的時候,他會極不情願地把它取下來給你,那種表情就好像你欺騙了他一樣。有的中國人,為了不花錢而從你那裏拿東西,會跟你兜上半天的圈子,直到最後,他才滿臉憤恨的掏出一大串銅錢,極為不高興地讓你拿走他應付的錢。但是,如果他的陰謀得逞的話,他會高興得仿佛戰勝了一條蛇一樣。

中國社會的團結還經常表現在另一方麵,那就是他們有向親戚借東西的習慣。有的時候他們會征求對方的同意,有的時候他們連招呼都不打直接占為己有。而多數情況下,他們借去的東西當天就被送進當鋪了。當主人要用的時候,隻能花錢自己去贖了。

在教會讀書的一個中國男孩,被發現是他偷了管理學生宿舍的單身女士的錢。在證據麵前他無可辯駁,他哭著解釋道:“我在家裏經常拿媽媽的錢,已經養成習慣了。而管理員跟媽媽長得很像,所以,我忍不住拿了她的錢。”

可以肯定,中國社會存在著很多明顯的缺陷,這些缺陷也同樣存在於西方國家。但是,最重要的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前文已經談過,中國人缺乏信義,這一點雖然不是經常發生,但是也需要你時刻提防。我們在前文中談論其他問題的時候,已經涉及到這方麵的例子了。

如果了解了中國人不講誠信的事情,那麼我們便可以寫出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來。然而,在中國,上至尊貴的皇帝,下至卑賤的乞丐,人人都在做著這樣的事情。欺詐在中國,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人的天性,因此它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行為體係,就好像人們離不開空氣一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脫離它的掌控。這個體係是如此的惡毒、墮落,若想鏟除它並逃離出去,就必須對中國進行徹底的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