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漠視誠實守信的原則 (3)(2 / 2)

就中國的現狀,以中國人的性格而言,很難讓外國人與他們有更多的實際往來。人們常說,車夫、船夫、酒館老板、苦力和捐客,不論他們犯了什麼罪,都應該全部殺頭。這些人以及與他們地位相當的人,和外國人的關係都是非常特殊的。西方人寧願忍受欺騙和壓榨,也不願因此引起一場社會風波,因為他們對此缺乏興趣,也缺乏能力。然而在中國,人與人之間如果出現有失公平的事情,必須通過社會風波來平息。

所謂的中庸之道,是指對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對人即不輕信,也不猜疑。對於這一點,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假如我們對不誠實的事情表示不滿,中國——這一對人性最為敏感的民族,會把我們的失敗都歸集為這一點。對於脾氣暴躁的人而言,想要時時刻刻保持佛祖涅磐時的那種平靜,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我們能夠保持這種平靜的品質,我們就會被當作進一步肆意勒索的對象。一個被外國人雇用的中國人,在街上看到一個沿街叫賣泥塑的外國小人的小販,這時,他停下腳步對小販說道:“你玩的隻不過是玩具,而我玩的可是真人。”

中國政府是我們所了解的,最能說明我們正在討論的這一特點的例證。從外國對華的整個關係史,以及中國官員與人民的關係史上,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例證。一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就是那些各級官員經常頒布的告示。

這些告示比比皆是,而且篇幅冗長、詞藻華美、內容包羅萬象;但是,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實。因為這些堂而皇之的命令,根本就沒有人打算去實施。大家心裏都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並不會有誤會發生。“中國政客的生平與國事文件,好像盧梭的《懺悔錄》一樣,充滿了崇高的情操,但是卻有著最卑鄙的行為。他引用孟子的話來講述生命的神聖與可貴,同時又砍下了一萬個人的頭顱;他為人民慘遭洪災,失去田地而悲傷;同時又把修建河堤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導致河水泛濫,全省慘遭洪水之害;當他與人達成協議的時候,私底下說,那不過是一時的哄騙而已,然後又高調聲討那些作偽證的人。”

當然,中國也有清廉、正直的官員,隻是很難找到罷了;而且就他們所處的孤立無援的環境而言,他們根本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美好願望。把這些經典的教義與具有良好素質的人相比,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對社會進入更高標準顯得多麼微不足道、無能為力。

有這樣一個問題:“在你所認識的中國人中,有幾個人是完全可以信任的?”這裏所指的僅僅是科班出身的人。得到的回答千差萬別,因為大家的經曆各不相同,判斷中國人的標準也就不同了。但是,大多數外國人的回答是“很少”、“七八個”、“十一二個”。當然,也有人會說:“很多,多得記不清楚了”。但是我們敢肯定地說,隻要是有頭腦和鑒別能力的觀察家,都不會作出最後這種回答。

在探討中國社會具有互相猜疑這一特征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中國人的心裏其實很清楚他們為什麼不相信別人。正因如此,猜疑對他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從而導致了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統治整個階級的人,不是中國的精英分子,而是最卑鄙無恥的人。

曾經有一位聰明的官員對外國人說:“大清國,所有的官員都不是好人,都應該統統處死;但即使把我們殺了,下一任也不會比我們好多少。”中國有句諺語說得好:蛇清楚自己的洞穴在哪裏。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現象:中國的官僚階層無法得到中國商人的信任。在他們看來,所謂“改革”,隻不過是表麵現象,而且不會實現。就好比中國的一個泥瓦匠,花大量的時間,用沒有調和好的灰泥建造煙囪和屋頂。可他的心裏卻十分清楚,隻要生火,屋內就會灌煙;隻要被雨淋,屋頂就會漏水。然而在中國,這樣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中國雖然有足夠的資源來使國家富強,但是,如果人們沒有信心,所需要的資源就不會被開發出來;中國有淵博的學問來滿足各種需求;中國也不缺乏人才,隻是缺乏最重要的信任。如果沒有真誠信任,這一切都不足以使中國複興。

幾年前,一位頗有文化,善於思考的中國人與我討論如何解決某個地方打井難的問題。中國人打井,向來都是在井內從上到下用磚頭砌成的;但是,當地的土質非常不好,井建成沒多久整個地麵就會下沉,連同井壁也一起塌陷,隻剩一個很小的洞可供取水。漸漸地,整個井也就幹枯了。對直隸省這個不幸地區的補救,與中國用忍耐的方法治療病痛一樣,所有的治療都是表麵現象,所有藥方都無法將其根治。最終整個中國隻能像裝滿了金銀財寶的破車一樣,陷入絕望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