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思想體係,儒學是全人類最具價值的一門學術。對於西方讀者來說,他們免不了會認為儒學中的經典大都是空洞、幼稚之談。然而,我們仍然要仔細地閱讀這些經典,並且思考這些經典所能發揮的作用。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接受中國的這種經典,並且感受到它那強大的影響力。中國人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因此,中國便是世界上聚居人口最多的民族。據了解,在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中,中國的曆史是最悠久、完整的。中國人從未被外勢力趕出自己的發源地。從古至今,一直居住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他們是靠什麼來統治的?為什麼他們會有幸成為一個無法衰亡的民族呢?
那些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人,都一致認為,這個民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是因為當別的民族還在依靠物質力量生存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運用道德的力量來教化人了。任何一個學習曆史的人,或者是一個處處留心、了解人性的旅行者,當他們想到從古至今,中國的道德對民眾所產生的神奇的約束力,都會肅然起敬。衛三畏博士說:“孔子是一個賦有高尚理想的學者。他所倡導的影響,包括他個人,對這個民族所起到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孔子所提出的道德標準,即使在他之後的漫長年代裏,其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具有多麼高尚的道德標準啊。因此,這個國家的人民的良心都要用他所提出的標準來衡量了。”理雅各博士說:“孔子對‘人的責任’的教導,真是令人稱讚叫絕。” 當然,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念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但是在孔子教育別人做到的四樣東西——文、行、忠、信中,後三樣的說法,就與律法和福音中的說法不謀而合。所以說,由它們主宰的世界,一定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在中國眾多的古籍中,我們無法找到任何一種能夠使人們的心靈變得低級、下流的東西。人們常常將這一點看得很最重要。而這一特點也是區別於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的各種文獻作品的最大標誌。密迪樂先生說:“從古至今,世界上除了中國,沒有一個民族能夠擁有這樣一種神聖的文獻,其中完全沒有一處描寫放蕩的場景,沒有一句不雅的語言。‘四書五經’中的每一句話,每一條注釋,都可以在英國的任何一個家庭裏大聲地誦讀出來。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在每一個非基督信仰的國家裏,人們習慣於將偶像崇拜和活人祭祀,以及罪惡的化身聯係在一起,同時還伴有一些放蕩的儀式及飲酒宴樂。但是在中國,這種跡象是根本看不到的。”
對於自己的統治,皇帝隻要向上蒼負責就可以了;而人民的奮發向上,卻要比統治者的統治更加重要。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統治能力,並且要以德為政;倡導人們遵循人與人之間的五種關係的重要理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有這些觀念就像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在普通中國人的思想中,引起別人的關注。
在本書快要結束對中國人的談論之時,我們應該著重談一談中國的儒學體係在道德上的優點,因為隻有正確理解其中的優點,我們才有可能正確地理解中國人。這些優點使中國人在道德的感召下完全服從。例如逐年進行的科舉考試,朝廷要求應試者必須引經據典地作文章,這種做法便將人們的心靈統一到了一個令人感到驚奇的程度上,而且給人們帶來了一股強勁的動力,使每一位應試者都把政府的穩定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前提。無可非議,這就是這個民族能夠延續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於中國人是否真的認為世界上存在一個確有其人的神靈,一直都是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那些對中國人的經典之作有過研究的人,向我們保證說,對於這個問題,中國的學者們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是那些自認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卻給與了否定回答。即使很早以前的中國人承認世界上存在這麼一種神,對於現在的人也肯定全忘了,就像古幣上的文字被千年的鏽跡所覆蓋一樣。對我們來說,研究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單從我們現有的目的而言,我們絲毫不必理會這個問題。在這裏,我們所要討論的絕非曆史問題,也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際問題——中國人與他們的神靈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從中國的某些事例中,我們不難推知,古時的英雄豪傑是怎樣一步步地從被人們尊敬演變到被人們紀念,從人們單純的紀念發展為無比的崇拜的。可以說,中國的神都是死人,或許從祖先崇拜時期開始,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所有死人都變成了神。古時的中國,一座座廟宇拔地而起,在皇帝的恩準下,人們用這些廟宇紀念那些生前就聲名顯赫的人。在這些被人們紀念的偉大的人中,說不準誰會漸漸地上升為這個民族所信奉的神。不管怎樣,這個民族注定是個多神論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