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熱病毒

拉沙病毒性出血熱是發生在西非的一種病程1~4周的急性疾病。雖然首次於1950年描述,但是直到1969年才確定引起該病的病毒。該病毒為一種屬於沙粒病毒科的單鏈核糖核酸病毒。已知拉沙熱在幾內亞(科納克裏)、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部分地區流行,但在其它西非國家也可能存在。

體征症狀

80%左右的人類感染為無症狀;其餘病例為嚴重的多係統疾病,病毒侵襲身體的若幹器官,如肝、脾和腎。拉沙熱的潛伏期為6~21天。該病通常為漸進性發病,開始時出現發燒、全身虛弱和不適。幾天後可能出現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胸痛、惡心、嘔吐、腹瀉、咳嗽以及腹痛。嚴重者可發展到出現臉部腫脹,胸腔積水,口、鼻、陰道或胃腸道出血,以及低血壓。也可能出現蛋白尿。晚期可見休克、癲癇發作、震顫、定向障礙和昏迷。25%的患者出現耳聾、其中半數在1~3個月後恢複某些功能。在恢複期間可出現短暫脫發和步履不穩。

早期症狀頗似流感,有寒戰、發熱、咽痛、惡心、嘔吐、咳嗽、肌痛、吞咽困難、腹瀉和胸腹痛等症狀,少數病人有耳聾、眩暈、耳鳴等。體征有相對緩脈,結膜充血,顏麵、頸、胸充血伴有腫脹,淋巴結腫大,肺部有羅音,腰部及肝區壓痛明顯。重症病人可見滲出性扁桃體炎和口腔潰瘍,有時有白喉樣偽膜附著。部分病人有斑丘皮疹或出血樣皮疹。嚴重病人有內髒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有時有神經係統症狀,如眼球震顫、譫妄、昏迷、驚厥等。

00發病率和死亡率

一些研究表明在整個西非每年發生30~50萬拉沙熱病例和5000人死亡。總病死率為1%,但在住院患者中最高達15%。致命病例發病14天內通常發生死亡。該病在妊娠後期尤其嚴重,在妊娠末3個月期間超過80%的病例發生孕產婦死亡和(或)胎兒死亡。拉沙熱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即人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動物引起感染。拉沙病毒的動物宿主是Mastomys鼠屬的一種齧齒動物,普遍稱為“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的Mastomys鼠並不發病,但它們可將病毒排放到其排泄物(尿和糞便)中。

疾病傳播

人類通常通過暴露於受感染的Mastomys鼠的排泄物感染拉沙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拉沙熱患者的血液、尿、糞便或其它身體分泌物,直接暴露和拉沙病毒還可在人之間傳播。尚無流行病學證據支持人之間通過空氣傳播。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均可發生人際傳播,那裏病毒可通過再次使用的針頭等受汙染的醫療設備傳播。已有報道通過性傳播拉沙病毒。

拉沙熱發生在所有年齡組的男女中間。高危人員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那裏通常可發現Mastomys鼠,尤其是衛生設施不良或生活條件擁擠的地區。如不保持適當的隔離護理和感染控製規範,則會危及衛生保健工作人員。

疾病診斷

由於拉沙熱的症狀如此各不相同和非特異性,往往難以進行臨床診斷,尤其在病程初期。拉沙熱很難與引起發燒的許多其它疾病區分,包括瘧疾、誌賀菌病、傷寒、黃熱病和其它病毒性出血熱。

確診需要隻有高度專業化的實驗室可開展的檢測。實驗室標本可能有害,必須極其謹慎地進行處理。拉沙熱通過發現拉沙抗原、抗拉沙抗體或病毒分離技術進行診斷。

早期血白細胞減少,以後則增加,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尿有蛋白、細胞和管型。重症病人的血肌酐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和轉氨酶等均可上升。

治療預防

如在臨床疾病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利巴韋林,這對拉沙熱是有效的治療。尚無證據支持利巴韋林作為拉沙熱暴露後預防性治療的作用。

社區中預防拉沙熱集中於促進良好的“社區衛生”來阻止齧齒動物進入家中。有效措施包括將糧食和其它食物儲存在防鼠容器中,在離家遠的地方處置垃圾,使家庭保持潔淨和養貓。由於Mastomys鼠在流行地區極多,不可能完全將其從環境中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