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控製

家庭成員和衛生保健工作人員應始終十分小心,在照護患者時避免接觸血液和體液。常規隔離護理防範措施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能避免拉沙病毒的傳播。但是,為了更加完全,應在特定“隔離防範措施”下照護懷疑感染拉沙熱的患者,其中包括穿戴防護服裝,例如口罩、手套、罩衣和麵罩,以及係統消毒受汙染的設備。

疾病預後

死亡多在第7~14病日,病死率可達30%~50%。本病傳染性極強,應采取嚴密隔離。接觸病人應戴口罩及手套,穿隔離衣。排泄物及汙染物須經嚴格消毒。隔離時間3~4周。尿中排病毒時間較長,應連續作尿病毒檢查。實驗室檢查標本有傳染性,應注意安全操作。血白細胞計數時,應加醋酸。檢查白細胞分類塗片以戊二醛固定,加熱至60攝氏度,可將病毒滅活。檢查血中電解質等耐熱物質,先加熱後再檢查。預防本病,主要消滅野鼠,國際檢疫時,接觸者應醫學觀察3周。

疾病影響

發生拉沙熱流行的許多國家的內亂阻礙了有效控製。但是,最近的和平倡議開辟了新的機遇與該問題作鬥爭。幾內亞、利比裏亞和塞拉利昂的衛生部、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國外救災處、聯合國和其它夥伴已協作建立馬諾河聯盟拉沙熱網絡。該規劃支持這三個國家為拉沙熱和其它危險疾病製定國家預防戰略和增強實驗室診斷技術。實驗室診斷、臨床管理和環境控製方麵的培訓也已列入。此外,由歐洲聯盟讚助,正在塞拉利昂建造一所病房,專門用於拉沙熱患者的醫護。

在極少數情況下,來自拉沙熱流行地區的旅行者將該病帶到其它國家。雖然瘧疾、傷寒以及許多其它熱帶感染更為常見,但是對從西非返回的發燒患者應考慮診斷拉沙熱,尤其如果他們曾暴露於已知拉沙熱流行國家的農村或醫院。見到懷疑感染拉沙熱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人員應立即與地方和國家專家聯係征求意見並安排進行實驗室檢驗。

黃熱病病毒

黃熱病病毒屬於黃熱病科黃熱病毒屬的病毒,為RNA病毒,具有嗜內髒性及嗜神經性,在室溫下容易死亡。

感染蚊叮咬人後,將含黃熱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體皮下毛細血管,迅速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不斷繁殖,數日後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然後病毒定位於肝、腎、脾、心、骨髓和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經消失,而組織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於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引起廣泛組織病變,其中肝髒病理變化最具診斷的特異性。

傳染源城市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內傳染性最強;叢林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熱帶叢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

傳播媒介城市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叢林型黃熱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有趨血蚊屬,煞蚊屬,蚊吸血感染後,37℃經4天即能傳播。受感染的蚊可終生帶毒,並可經卵傳遞。

易感人群無免疫力的人群對黃熱病普遍易感,隱性感染或發病後均能獲得持久免疫力,其體內產生的中和抗體可保持終身,未發現再感染者。流行區內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兒童發病占多數。

流行特征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環,無貯存宿主。消滅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黃熱病得到控製和消滅,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傳染源進入時又可引起暴發流行。

叢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環,構成黃熱病的自然疫源地。季節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節多在3~4月,此時雨多,濕度大,氣溫高,利於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體內的繁殖。散發者季節性不明顯,全年均可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