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炭疽病診斷

患者的職業、工作和生活情況,如與牛、馬、羊等有頻繁接觸的農牧民、工作於帶芽胞塵埃環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廠的工人等,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皮膚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難作出診斷。

有關工廠工人發生呼吸道感染時,尤其當症狀與體征不相稱時應提高警惕,需想到肺炭疽的可能。

確診有賴於各種分泌物、排泄物、血、腦脊液等的塗片檢查和培養。塗片檢查最簡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莢膜的大杆菌,則診斷即可基本成立。熒光抗體染色、串珠濕片檢查、特異噬菌體試驗、動物接種等可進一步確立診斷。

炭疽病治療

一般及對症治療

本病患者應嚴格隔離,對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進行消毒處理。給高熱量流質或半流質,必要時於靜脈內補液,出血嚴重者應適當輸血。

皮膚惡性水腫患者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控製局部水腫的發展及減輕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氫化可的鬆100~200mg/日短期靜滴,但必須在青黴素G的掩護下采用。有DIC者,應及時應用肝素、潘生丁等。

局部治療

對皮膚局部病灶除取標本作診斷外,切忌擠壓,也不宜切開引流,以防感染擴散而發生敗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錳酸鉀液洗滌,敷以四環素軟膏,用消毒紗布包紮。

病原學

炭疽杆菌係一需氧或兼性厭氧、無鞭毛的粗大杆菌,長4~8μm,寬1~15μm;菌體兩端平削呈竹節狀長鏈排列,革蘭氏染色陽性。在人體內有莢膜形成並具較強致病性,無毒菌株不產生莢膜。炭疽杆菌生活力強,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良好。炭疽杆菌繁殖體於56℃2小時、75℃1分鍾即可被殺滅。

常用濃度的消毒劑也能迅速殺滅。在體外不適宜的環境下可形成卵圓形的芽胞。芽胞的抵抗力極強,在自然條件或在醃漬的肉中能長期生存。

在皮毛上能存活數年。經直接日光曝曬100小時、煮沸40分鍾、140℃熱3小時、110℃高壓蒸氣60分鍾、以及浸泡於10%福爾馬林液15分鍾、新配石炭酸溶液(5%)和20%漂白粉溶液數日以上,才能將芽胞殺滅。

炭疽杆菌的抗原組成有莢膜抗原、菌體抗原、保護性抗原及芽胞抗原四種。莢膜抗原是一種多肽,能抑製調理作用,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也能抗吞噬;菌體抗原雖無毒性,但具種特異性;保護性抗原具有很強的免疫原性;芽胞抗原有免疫原性及血清學診斷價值。

炭疽杆菌繁殖體能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由第Ⅰ因子(水腫因子,EF)、第Ⅱ因子(保護性抗原,PA)及第Ⅲ因子(致死因子,LF)所組成的複合多聚體。3種成分個別注入動物體內均無毒性,但保護性抗原加水腫因子或致死因子則可分別引起水腫、壞死或動物死亡。

發病機理

炭疽病當一定數量的芽胞進入皮膚破裂處,吞入胃腸道或吸入呼吸道,加上人體抵抗力減弱時,病原菌借其莢膜的保護,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導致組織及髒器發生出血性浸潤、坯煞費苦心和嚴重水腫,形成原發性皮膚炭疽、腸炭疽及肺炭疽等。

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即迅速沿淋巴管及血循環進行全身播散,形成敗血症和繼發性腦膜炎。皮膚炭疽因缺血及毒素的作用,真皮的神經纖維發生變性,故病灶處常無明顯的疼痛感。如人體健康,而進入體內的芽胞量少或毒力低,則可以不發病或出現隱性感染。

炭疽杆菌的致病主要與其毒素中各組分的協同作用有關。炭疽毒素可直接損傷微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