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責任 成熟的第一步(2 / 3)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身體贏弱多病,但他沒有因病而放棄他的生活和工作。他的生命裏麵煥發著陽光、力量、健康和成年人的活力,在他的作品裏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斯蒂文森征服了病痛的折磨,也贏得了文學世界的一席之地。

世界上還有很多雖遇障礙卻仍然偉大的人物:拜倫是個跛腳,朱利阿斯·愷撒患有癲癇症,貝多芬的耳朵後天失聰,拿破侖身材短小,莫紮特為哮喘病所苦,富蘭克林.D.羅斯福是個小兒麻痹症患者,海倫·凱勒在盲聾啞中度過一生。

歌唱家珍·弗洛曼因飛機失事嚴重受傷,但她奮力康複,重放異彩。女演員蘇珊·鮑爾雖因截去一隻腳而影響了幸福婚姻,卻在電影界大獲成功。

提到女演員“偉大的莎拉”——莎拉·巴恩哈特又怎麼樣?小時候遭盡白眼的醜陋私生女,她本可以把早期的惡劣環境當做最好的借口,但是她卻走上了演藝界的成功的道路。

我朋友高大英俊的兒子巴比從小口吃。但是這孩子學習很努力,朋友都喜歡他,考試成績一直出類拔萃。小學期間,我朋友曾找過好多治療口吃的專家和精神病醫生,想竭力糾正兒子的口吃,都沒成功。

有一天放學,巴比宣布,他將代表畢業生致畢業典禮的告別辭。他歡跳著跑上樓,回房間做準備。

我朋友夫婦對告別辭提出一些意見,但是回避了他發言時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樣的話題。

畢業典禮的晚上,小巴比走上講台,代表畢業年級致告別辭。他挺直腰板,聳聳雙肩,開始致辭。聽眾屏息凝視,因為其中有許多人知道他有語言障礙。

他滿懷信心,慢慢抬頭,繼而果斷而流利地用15分鍾講完他的告別辭。從準備告別辭開始,他就決心克服口才上的障礙。全體到場人士的掌聲,是對他成就的肯定和獎賞。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從一隻導盲犬身上有所領悟的故事。新澤西的實業家J.卡裏頓·葛瑞菲斯,開車路過莫瑞斯城,剛好一個人要橫穿路口,他發現那是一位由導盲犬領路的年輕女盲人,就遠遠地停了車。這時,有一個人走過來向他解釋說自己是那個盲人的指導員,然後說:“今後請不要再遠遠地停車。那隻狗就是要經訓練來避開車輛的,如果開車的人遠遠地停車,久而久之,狗會接受這種情況,以為這是正常的。那麼總有一天會有盲人因車子沒停下來而被撞死。”

我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不光那個指導員的話言之有理,而且我還從中了解到現在的盲人經一些動物的幫助可以過正常的生活,穿過馬路,去他們想去的公共場所。

這些人都是不願屈服於障礙的人,他們才是成熟的人,身處黑暗的世界仍能為自己負責。他們不以求乞為生,不絕望也不找借口。

羅伊·L史密斯曾經寫過一本傳記,他把它定名為《圓滿的一生——死神門前的徘徊》,非常富有啟發性。這本書講述的是艾莫·何姆斯的故事,他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韓特斯維爾,一個鄉村醫生曾下結論說:“這孩子不可能存活。”

但是他說錯了,艾莫·何姆斯承載著他的受到嚴重傷害的右肺,忍受著90年生命中不斷遭受折磨的痛苦,他活下來了。他無法幹重活兒,隻好轉向閱讀。1891年,28歲的他成為衛理公會的牧師。兩次舊病的發作都不能使他喪失活下去的勇氣,巧克力製造商約翰·S.胡伊勒開始關注他,向他提供金錢來幫助他治療。幾個月以後,這個被認定必死的人就離開了療養院。

艾莫·何姆斯又來到教堂,通過傳道籌集基金,來資助各大學和醫院,作為“單肺牧師”的他籌募了300多萬美元。到69歲他引退時,他傳道1000多次,寫了兩本書,為宗教和慈善機構籌募了50萬美元,成為20個機構的董事,他自己也曾捐款5萬美元在加州大學附近建了一座教堂。

艾莫·何姆斯從沒想過什麼叫“障礙”。他隻是抱緊生命和生命的目的,不分晝夜地生活了90多年,他的名字就是“勇氣”的代名詞。,

在這過度強調年輕的國家和時代,許多老年人漸漸感到了年齡的障礙,他們不時有被架空或被拋棄之感。幾年前,我的學員中有一個74歲的矮小女人,她不知道怎麼打發她剩下的日子。

老太太退休前曾任教師,她沒有積蓄,她需要繼續工作給她的精神和經濟上帶來幫助。她說,除了教書之外,她還能講故事給小朋友聽,並能為故事配上精心挑選出來的幻燈片。

這正是她應該做的事情啊,她為何不重新開始她的事業,去講她的故事呢?

老太太備受鼓舞,重新興奮地投入她70歲以後的事業。她不再認為年齡是障礙,相反——她的能力甚至超過了年輕的時候,而且經驗幫助她把故事講得更為動人。

她親自找到為促進美國文化做出許多貢獻的福特基金會,宣傳她為幼兒園小朋友製定的各種“說故事時間”的計劃。她找的人都是那些要求“證明給我看”的人,她陳述計劃的價值所在,使他們被說服了。她的故事中蘊涵著的溫情、戲劇性和訴求的力量是他們接受她整個計劃的原因。

如今這個老太太像個年輕人,充滿熱情和信心,通過講故事,給無數的孩子送去歡樂。年齡不再是借口,她不會說:“我太老了,不能賺錢了。”她重新衡量自己的才能與經驗,製定計劃,運用才能和經驗,腳踏實地地營造構想。74歲時,她不是變老而是成熟了。一般人認定的障礙——

她的年齡——對於她卻是一種激勵和誘因。

蕭伯納十分鄙視那些因環境的阻礙而抱怨的人。“老是抱怨環境隻能使他們成為今天這樣,”他寫道,“我不相信環境之類的借口。世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主動尋找適宜他們的環境的人,找不到,他們會自己創造。”

其實,如果刻意去找,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值得抱怨的“障礙”。年輕時我為自己的煩惱找到一個理由:那時我比多數的同學高。過了幾年我才認識到這很可笑,個子高可能是個短處,也可能是個長處,這全看一個人的態度而定。

與我們的鄰居相比,如果我們隻有一條腿而他有兩條;如果我們比他沒錢或比他有錢;如果我們肥胖、瘦弱、美麗、醜陋、金發、黑發、內向或外向,隻要我們想給自己製造障礙,我們隻需找出自身與他人的任何一點不同之處。

不成熟的人願意把自己的不同之處當做障礙,渴望別人特別加以考慮。有成熟心靈的人能認清自己不同於他人的特征,或接近或改進。

擺脫不幸的五種方法

卡耐基智慧金言:

1.人生不是幸福歡樂綿延不斷的旅程。它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高峰也有低穀,有陽光也有陰影。

2.人生的真正圓滿不是平靜乏味的幸福,而是英勇地麵對所有的不幸。

3.上天不偏愛任何人。隻要是人,都難免曆經痛苦和歡樂。

有時候不幸也不是壞事,它會成為一種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動力,一種提高我們素質的因素,我們的智慧因此而敏銳,使我們最終擺脫困境。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作戰勝利紀念日之後兩天,瑪麗·艾麗絲·布朗太太回到她渥太華的家,站在空寂的房間裏發愣。

幾年前,她丈夫死於車禍,接著,與她相伴的母親也去世了。布朗太太這樣描述當時的狀況:“鍾聲與哨笛宣布和平的到來,我惟一的兒子唐納卻死了。我的丈夫和母親在那之前就死了,整個家隻剩我一個人。

“離開孩子的葬禮回到家中,那種無名的空寂感,我永遠難忘。沒有哪兒會比家更空寂了。悲傷和恐懼讓我窒息:除了學會一個人生活還要改變生活方式,最大的恐懼則是怕自己因傷心而發瘋。”

二連幾個星期,布朗太太沉浸在悲傷、恐懼和孤獨之中,痛苦和惶惑使她茫然,不肯接受現實。她說:“我相信,時間會幫我撫平創傷,但是時間過得太慢了,我必須找點事打發時間,於是我就去工作。

“時間慢慢地過去,我發現我能重新對生活、同事、朋友產生興趣。我漸漸明白不幸的事已經悄然走遠,未來的一切正在變好。我曾經多愚蠢,怨蒼天待我不公平,不肯接受現實。但是時間改變了我。

“這一天來得很緩慢,不是幾天也不是幾星期,它是漸進的。最重要的是我終於學會麵對現實。

“現在,當我回首往事時,就覺得自己像一艘航船曆經風雨後終於航行在乎靜的海麵上。”

有些哀痛,誠如布朗太太所親曆,大到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地步,我們也還是要接受。當布朗太太做出決定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時,她已經做好準備讓時間來治愈這傷痛。起初她隻是抗拒和怨恨命運,時間無法插足為其治療。

失去親人是不幸的,我們隻能接受它。我們的生活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也隻有時間才能將它縫合,但是我們必須給自己時間。悲劇剛剛降臨時,世界仿佛也停滯不前了,我們的悲痛卻要一直持續下去。我們一定要繼續上路。回憶那些快樂的往事,我們會感到幸福終將取代悲痛而到來。我們應該在內心裏停止悲哀和怨恨,接受無法逃避的現實,時間自會幫助我們擺脫不幸。

有時候不幸也不是壞事,它會成為一種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動力,一種提高我們素質的因素,我們的智慧因此而敏銳,使我們最終擺脫困境。

有一句箴言據傳是印度的訖哩什那神說過的:“人生的真正圓滿不是平靜乏味的幸福,而是英勇地麵對所有的不幸。”

人性會因為“英勇地麵對所有的不幸”而深邃、堅強、獲益。“不幸”可以激發我們潛藏於體內的能量——若非情勢所需,逼迫我們善加運用,就有可能永遠埋沒在身體裏的能量。哈姆雷特的不朽名言:“行動起來!對抗所有的困難,把它們排除!”這是擺脫不幸的第二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