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男人的一時興起的確會令有條有理的女人感到厭煩,但偶爾回答“好,我們……”而不是“好,可是……”不會有任何損失。我認識一個非常快樂的妻子,她嫁了一個喜歡度短假的丈夫,他經常看過旅遊廣告就給他太太打電話:“收拾行李,親愛的——明天早上我們去百慕大。”早已習慣的太太,收拾好裝有泳裝的手提箱,向鄰居交代一下請他們幫忙照顧她的小鸚鵡,推掉所有的約會,就等著第二天早上上船了。她還會說,這真的沒什麼,任何一個女人稍經訓練就能辦到。
我年輕時候的風尚是:如果女孩在最後時刻才有男孩約請,她就被認定是很不招男孩子喜歡的女孩——這無異於承認約到她隻是因為沒有別的男孩子向她發出邀請。也許成為一個難約的女孩能留下一個好名聲,但她同時也就失掉很多樂趣。但是假如他約過別人之後,再來約請我們,會怎麼樣呢?這就給了我們機會證明:第二次的選擇才往往是最佳的選擇。學會適應男人的心情,是贏得他的青睞的一個最好的辦法。
當一個男人突然產生一個想法時,他喜歡立即將它付諸實施!女人若對於這種男性衝動無法適應,會令他們頗感氣憤。很早就學會適應男人情緒的女孩,已經在學會與男人相處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5)做能幹而有魅力的女人
在一次課上,有一個女孩對我說,她因為太能幹而失去了一個出色的男人。這個女孩做主管的工作,製定計劃,發號施令,她盡職盡責。但在社交場合上她遠沒這麼一帆風順。‘‘我經常是,她說,“當我男朋友還沒有打開雨傘時我已經叫到計程車了;我先於他按電梯按鈕;共進晚餐時我推薦他點肝髒和熏肉以預防他的血壓病;他從沒機會幫我拉開椅子或為我脫下外套、替我穿上套裝,因為,我由於能幹而總是搶先做好一切。我不隻是能幹——而是太能幹了,所以,我失去了他,全是我的錯。”
現在出來工作的女孩真可憐。為了嫁一個如意郎君,她除了忙於追求成功、獨立,還要時刻提醒自早做—個有女人味的女孩。因為男人已經被寵壞,他們想要的女人必須是既具有女性魅力又有足夠聰明的頭腦去發現他的女孩——如果可能,最好能幫助他增加家庭收入。
讓他看上你,並且覺得你就是他理想中的女孩,這不像你未經努力之前那麼困難。工作時充分表現出你的能力,爭取老板的賞識。下班以後,要讓與你約會的男人感覺你是個女人,而不是一部高效運轉的機器。
跟上麵那位女孩一樣,我也是從一個逃之天天的男友那裏學到這一點的。多年前,我認識了一個經常陪伴著我的年輕男子,至少,有一陣子是這樣。那段日子,我對我所在地方的政治產生了興趣,投入很多休息時間在這項活動上。在不必幫人競選或去參加集會的時間裏,我就跟男友談論那些某某法官說過什麼話或行政管理上存在什麼問題之類的話題。最後他忍無可忍,大聲地對我說:“以前你是個女孩,現在你成了一份活的競選傳單。如果我需要政治哲學的說教,我就會寫信給國會議員。現在我隻需要一個給我的夜晚增添愉快氣氛的好女人。”
我最近一次得知有關他的近況的消息是,他已經得到一個既能把家操持得有條不紊,又能做一個玲瓏可愛的女人的金發女郎。
(6)以真麵目示人
在一個男人看來,最讓他們感到滑稽可笑的就是見到一個老女人穿著緊繃繃的少婦裝,染著一頭假發,蹬著三英寸的高跟鞋,戴上瞞不過任何人的假乳招搖過市了。在那些看上去令人感到悲哀的景象當中,拒不接受成熟的女人可能是最可悲的了,她固執地相信女人的魅力全在於年齡,隻要肯努力,沒有人會知道她已超過39歲。看到這樣的女人扭捏作態,以早已失去的性感魅力向男人獻殷勤,真叫人不寒而票。
不僅於此,有的看起來文靜謙遜的女孩突發奇想,自以為可以借著超出常規的怪誕舉動來顯示其不拘小節的魅力。其實恰恰相反,男性可沒有那麼笨,他們知道怎麼判斷,分得清泥刀和手鋸。
許多表麵上很聰慧的女人,都不成熟地相信,女人可以通過“偶爾改變性格”——裝扮,把男人弄得神魂顛倒。本性難移,上帝賜予我們現在的性格有什麼不好?我們隻需剝去偽裝,讓它重見天日。我們可以發揮自身的特性,戒除導致自己不吸引人的那些缺點,就可以便自我達到最佳狀態。任何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一點,不管男人還是女人。
(7)接受女人這個角色
提出“兩性戰爭”將一直存在這個危言聳聽的論點的人,一定是個爭強好勝的人。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男女性別的差異會成為他們彼此鬥爭的原因呢?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更值得鬥爭呢。
不管怎樣,把所有的男性當做敵人的女人,一定是受到了自然和人類的欺騙和利用,她們將很少有機會獲得男性的青睞。她不管這些,她會說反正她恨男人。
想與男性達成什麼重要關係的女人,首先必須接受樂於當一個母親的角色,承認母親在人類事務中所擔任的是特殊角色這個生物學上的事實,同時了解女性的基本作用。拒絕接受母親的角色的女性並不僅僅限於世人所謂的“老處女”——在我所接觸的中年未婚女性當中,大部分都成熟、完美,又可愛又迷人的——還包括一些總是抱怨“身為女人就要低人一等”、“自然在創造男人和女人時實在是偏心”等等為“兩性戰爭”理論作證據的已婚女性。
一個人能否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不因結婚與否而定,而是態度端正和感情成熟的自然結果。沒有對這種基本思想的接受,男人女人在一起就不會得到幸福,而人生中最有潛力創造出成就的一個領域就很可能會淪為戰場了。
如何與男人相處無法總結一套精確的公式,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存在差異。但是本章所提出的這些理論至少可以指導你加深對異性的了解。在我們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裏,男人和女人將不會像天生作對的敵人,而是心手相連地在友誼和愛情中一同工作和遊樂,相親相愛,直至永遠。
真正成熟的愛
卡耐基智慧金言:
1.能夠付出和接受成熟的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完全人格的標準。
2.愛的真諦不是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任他走。成熟的人不會占有任何人的感情,他讓所愛的人自由,就如同讓自己自由一樣。這就像其他的創造性力量一樣,愛存在於自由之中。
愛是世上被人談論最多,也最難弄清楚的課題之一。它能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是婚姻幸福和家庭美滿的基礎——失去或缺乏愛,都會使人格破碎或影響人格的正常發展。
我們大多數人對愛的理解都是狹隘、一相情願的,而且從不脫離家庭或性關係的角度,同時這種情感與占有、自負、姑息、依賴等混合在一起。
隻是最近,愛才被定性為一個嚴肅的科學課題。現在,情況已發生轉變。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和科學家開始傾注大量的精力,思考和研究“愛”的問題,把它當做人類的基本需求,以及從未探索過的影響人類事務的力量的源泉。據此發現,我們將不得不修正和擴充關於愛的一些傳統觀念。
愛跟成熟有著怎樣的關係?羅洛·梅伊博士是這樣回答的。他在最近的新書《人的自我追尋》中說:“能夠付出和接受成熟的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完全人格的標準。”
梅伊博士還斷定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一般人對愛的理解既暖昧又幼稚。
比如,一個女人將一生都獻給丈夫和子女,以至於與世上一切完全隔絕,那是她的占有欲強於她的愛。愛的真諦不是局限,而是延伸。一個對女人崇拜到找不出可以與之相比的其他女人的男人,不能算作“有愛心的”男人的標本——他是感情發展受到局限,強迫自己停留在嬰兒時期保持依賴心態的一個典型。依戀不是愛。
也許先弄明白什麼不是愛,再來理解那種促使人格趨於完善的成熟會相對容易些。
首先,愛與電影中出現的男女約會的場麵、玫瑰加香檳式的浪漫故事,或作家描寫的關於性剝削的激情完全是兩回事。愛不是年輕貌美者的專利。
泌尿科專家、美國婚姻顧問協會主席亞伯拉罕·斯通博士指導我們說:我們所謂的“我愛”,它的真實含義大多是“我要”、“我渴望擁有”、“我從……獲得滿足”、“我利用”,甚至“我深感罪惡”。科學家稱這是“假愛”。
許多父母把“愛”當做放縱縱孩子的借口。實際上,他們這隻是溺愛,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紐約杜布斯波克的兒童村,一直致力於重新訓練需要指導的問題兒童的工作。機構的理事哈洛德·P.史泰龍說:“我們每天都要解決一些父母們因將‘愛’與‘姑息’相混淆而造成傷害的事件。”
成熟的愛的觀念就是耶穌所說的“愛鄰如愛己”那樣的觀念,也是柏拉圖在《對話錄》中對愛的闡釋——從對一個人的關係開始,擴展到全人類和全宇宙。不管是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還是個人與全人類之間,愛的要素都是不變的。
人類之間的真愛不會阻礙人的成長,它肯定人的其他方麵的人格,促進其成長發展。
我認識好多父母常常對女兒的婚姻憤憤不已,隻因為女兒企圖嫁到某個遙遠的地方。記得有一個母親曾悲歎說:“為什麼簡就不能找一個本地男孩結婚?我們也好經常見到她了。我們為她奮鬥了一輩子,而她卻這麼報答我們,去嫁給一個把她帶到千裏之外的地方去的人!”
如果你說她這樣做並不是愛自己的女兒時,她一定會很吃驚。她是將占有和滿足自我跟愛弄混淆了。
愛的真諦不是緊緊守住自己所愛的人,而是放手任他走。成熟的人不會占有任何人的感情,他讓所愛的人自由,就如同讓自己自由一樣。這就像其他的創造性力量一樣,愛存在於自由之中。
作家普瑞西拉·羅伯遜在《豎琴家》雜誌上為愛下過這樣的定義:“愛,就是給你愛的人他所需要的東西,為了他而不是為了你自己。想想別人把你所需要的東西送給你時的感受。愛包含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獨立,而不是那種所謂的‘家長主義’的剝削和專製。愛包含各種性關係,但不是對自負或青春的狂亂追求的那種性格的利用。我的定義還包括你給予那些曾經讓你明白自己是哪種人、你會成為哪種人的少數幾個人——老師和朋友。它也包含善良——對全人類的關懷,它不是給一個需要麵包的人投以石頭,也不是在他需要理解時給他麵包。
“我們認識好多總是自作聰明的‘善心’人,他們把我們不想要的硬塞給我們,而愚蠢地留住我們需要的東西。我認為這些人不應歸人有愛心的人的行列,而且我想心理學家們也會得出他們無用的愛心不經意地製造了敵意的結論。”
沒有什麼比“愛是盲目的”這句老話更能誤導一個人了。隻有擦亮愛的眼睛,我們才能看清身邊的人們。我們體內有一個隨意或冷漠的自我,一個我們怕招致傷害或誤解而寧願隱藏起來的敏感、封閉的自我。我們采用各種姿態或偽裝保護它——沉默、害羞、進取、堅強等等,內心卻又一直希望有人會幫助我們發掘內在的真正自我。愛可以透視人心,具有特殊的洞察力,它能為“她愛他什麼”這個永恒的問題提供答案。
關懷我們所愛的人的成長和發展,肯定和鼓勵他們個性化的存在,尊重他們的本來姿態,創造自由和溫情的氣氛,這些都是想要學會愛所應持的態度。愛為他人提供了可以在愛中成長的土壤、環境和營養。
嫉妒這種感情經常被人拿來與愛混為一談。實際上,它是我們缺乏激發自己情愛能力的結果,是占有、駕馭他人的欲望。用付出來取代這種欲望就能克服嫉妒。
我們來看一個女人克服嫉妒學會愛別人的例子。她說:“10年前,我深深地陷入嫉妒中。我害怕失去我的丈矢。他並未給我任何值得我嫉妒的理由,如果是這樣,我反而不會那麼痛苦,因為這樣一來,我就少了那些恐懼和因神經質而為自己想像出來的羞辱感。我像所有可笑的妻子那樣搜丈夫的口袋,檢查他汽車煙灰缸裏的東西。我經常整夜整夜地哭。白天再生出一些新的疑心。
“有一天,一照鏡子。我看見了一個討厭的人——那就是我。頭發蓬亂,臉部憔悴,衣服更像套在掃帚柄上的一個大袋子!‘海倫,’我問自己,‘你怕丈夫離開你。但這能怪他嗎?你應該怎麼辦?’我決心製定計劃,改變自己。我開始減少做家務的時間而多注意自己的儀表。我每天做適當的休息,以增加適當的體重。找了一份推銷化妝品的工作,學會使用它。當我的外表開始發生變化時,我的感覺也開始好起來,我的態度漸漸地改變了。丈夫也看出了我的種種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排除了我的懷疑。我就這樣利用原來浪費在嫉妒上的精力,使自己成為我丈夫希望看到的妻子。”
這個女人了解了愛不是強迫,而是需要肯定,所以她獲得了愛的能力。
當占有、嫉妒和支配這些異質的因子占據我們的內心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真實的愛便會逐漸消失。如果任野草蔓生不予以清除,那麼世上最美的花園也會荒蕪。
家庭關係的一個悲劇,是我們經常不經意地以愛的名義造成對他人的傷害。苛求的父母告訴我們那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寵愛的父母說他們的做法是為了孩子的“幸福”著想。
俄亥俄州哥倫布的S.P.艾倫太太講述了一個有關這方麵經驗的動人故事。數年前,艾倫太太跟她丈夫離婚後,即將麵臨照顧自己和兩個孩子的責任,她被這責任壓得不得喘息。她認為培養好孩子需要有嚴厲的管教。
“我定下規矩,”艾倫太太說,“不聽他們找借口。我從不找孩子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而且還規定他們哪些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他們沒有機會獨立思考,隻有一套不得不遵守的規矩。
“我們家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孩子們總想躲開我。他們躲避我任何愛的表示。我知道是他們怕我,怕我這個母親!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得出結論,我的所作所為的出發點根本不是為孩子著想,不過是我把因離婚產生出來的壓抑情緒發泄在他們身上。我在讓孩子無形中承擔我個人過錯造成的苦難。難怪他們做出明顯的反應,雖然他們還不了解。
“我開始破除這種壓在他們身上的無形的壓力。我向上帝求援,試著從新的角度發現孩子,首先把他們作為人,而不是作為負擔或責任看待。我放下一些家務,抽時間多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們玩遊戲或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去。我學會了指導他們而不是隻會下命令。
“當我的心情放鬆下來時,歡笑和歌聲又重新回到了我們中間。愛、溫情與快樂在我和孩子們的身上互相反映,我們的關係得到恢複進而增強。有了這樣的氣氛,所有問題都變得簡單而容易解決了。”
艾倫太太學到的是愛,而且學會了用愛去治療家庭生活的創傷。
愛的能力,不僅決定著我們與家人的親密程度,而且也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對朋友、工作、住地以及世界的態度,大多由我們對家庭所付出和接受的那種愛來決定。
心理學家米爾頓·格林布拉特說:“如果一個孩子能接受愛的教育,那麼他懂得了自愛和愛他的家人,直至以利他主義者的胸懷真誠地愛所有的人。”
亞希萊·孟德斯博士在他的《人類發展的方向》一書中指出,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生活和愛其實是同一個概念。他總結道:“現在看來很明顯,人類能夠依賴指引他們未來發展方向的主要原則隻能是愛。”
隻把愛留給家人和親近朋友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越是愛別人,就越容易獲得愛的能力。愛充滿在整個人格之中,愛是散布光輝在一切活動上的重大能源。有愛心的人總是對工作、同胞和生命充滿熱情。他們健康而長壽。
擁有成熟的愛的觀念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在美國,每一年都有40萬對夫妻離婚,而且還有成千上萬的婚姻岌岌可危。就世界來講,世上一直存在著國家分裂、種族對抗、國與國的對立和戰爭的現象。人類如果想繼續存在下去,就必須學會和諧相處。
勵誌故事
一個久久沒能解決的難題
古代波斯有一位國王,想挑選一名官員擔當一種重要的職務。
他把那些智勇雙全的官員全都招集了來,試試他們之中究竟誰能勝任。
官員們被國王領到一座大門前,麵對這座國內最大、來人中誰也沒有見過的大門,國王說:“愛卿們,你們都是既聰明又有力氣的人。現在,你們已經看到,這是我國最大最重的大門,可是一直沒有打開過。你們之中誰能打開這座大門,幫我解決這個久久沒能解決的難題?”
不少官員遠遠張望了一下大門,就連連搖頭。有幾位走近大門看了看,退了回去,沒敢去試著開門。另一些官員也都紛紛表示,沒有辦法開門。
這時,有一名官員卻走到大門下,先仔細觀察了一番,又用手四處探摸,用各種方法試探開門。幾經試探之後,他抓起一根沉重的鐵鏈子,沒怎麼用力拉,大門竟然開了!
原來,這座看似非常堅牢的大門,並沒有真正關上,任何一個人隻要仔細察看一下,並有點膽量試一試,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鐵鏈,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氣推一下大門,都可以打得開。如果連摸也不敢摸,看也不看,自然會感到對這座貌似堅牢無比的龐然大物束手無策了。
國王對打開了大門的大臣說:“朝廷那重要的職務,就請你擔任吧!因為你不光是限於你所見到的和聽到的,在別人感到無能為力時,你卻會想到仔細觀察,並有勇氣冒險試一試。”他又對眾官員說:“其實,對於任何貌似難以解決的問題,都需要開動腦筋仔細觀察,並有膽量冒下險,大膽地試一試。”
很多久久沒能解決的難題並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開動腦筋,放開膽量冒一下險,努力去嚐試,可以解決很多貌似難以解決的問禮。
卡耐基忠告:隻要你不認為不可能,你就不會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