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試著去鋸木屑
卡耐基智慧金言:
1.惟一可以使過去的錯誤有價值的方法,就是平靜地分析我們過去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得到教訓——然後再把錯誤忘掉。
2.因為那些都是已經鋸下來的。過去的事也是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已經做完的和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不過是在鋸一些木屑。
3.不要試著去鋸木屑,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惟一可以使過去的錯誤具有價值的方法,就是冷靜地分析我們過去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得到教訓,然後再把錯誤忘掉。
就在我寫這句話的時候,我可以望望窗外,看見我院子裏一些恐龍的足跡——一些留在大石板和石頭上的恐龍的足跡。這些恐龍的足跡,是我從耶魯大學的皮博迪博物館買來的。我還有一封由皮博迪博物館館長寫來的信,說這些足跡是1.8萬年前留下來的。就連白癡也不會想能回到1.8萬年前去改變這些足跡。而一個人的憂慮就正如這種想法一樣愚蠢:因為就算是180秒鍾以前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也不可能再回頭去糾正它——可是我們有很多的人卻正在做這樣的事情。說得要確實一點,我們可以想辦法來改變180秒鍾以前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影響,但是我們不可能去改變當時所發生的事情。
惟一可以使過去的錯誤有價值的方法,就是平靜地分析我們過去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得到教訓——然後再把錯誤忘掉。
我知道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可是我是不是一直有勇氣、有腦筋去這樣做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先告訴你幾年前我有過的一次奇妙經驗吧。我讓三十幾元錢從大拇指縫裏溜過,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利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我開辦了一個很大的成人教育補習班,在很多城市裏都有分部,在組織費和廣告費上,我也花了很多的錢。我當時因為忙於教課,所以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管理財務問題,而且當時也太天真,不知道我應該有一個很好的業務經理來分配各項支出。
最後,過了差不多一年,我發現了一件既清楚明白,又很驚人的事實:我發現雖然我們的收入非常多,卻沒有得到一點利潤。在發現了這點之後,我應該馬上做兩件事情:
第一,我應該有那個腦筋,去做黑人科學家喬治·華盛頓·卡佛爾在銀行倒閉了——他5萬元的存款,也就是他畢生的積蓄蕩然無存時所做的那件事。當別人問他是不是知道自己已經破產了的時候,他回答說:“是的,我聽說過了。”然後繼續教書。他把這筆損失從他的腦子裏抹去,以後再也沒有提起過。
我應該做的第二件事是,分析自己的錯誤,然後從中得到教訓。
可是坦白地說,這兩件事我一樣也沒有做。相反的,我卻開始發愁。一連好幾個月我都恍恍惚惚的,睡不好,體重減輕了很多,不但投有從這次大錯誤裏得到教訓,反而接著犯了一個隻是規模小了一點的同樣錯誤。
對我來說,要承認以前這種愚蠢的行為,實在是一件很窘迫的事。可是我很快就發現:“去教20個人怎麼做,比自己一個人去做,要容易得多了。”
我真希望我也能夠到紐約的喬治·華盛頓高中去做保羅·布蘭德威爾的學生。這位老師曾經教過住在紐約市布朗士區的艾倫·桑德斯。
桑德斯先生告訴我,他生理衛生課的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教給他最有價值的一課。
“當時我隻有十幾歲,可是那時候我已經常為很多事情發愁。我常常為我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交完考試卷以後,我常常會半夜裏睡不著,咬著我的指甲,怕我沒辦法考及格;我老是在想我做過的那些事情,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我老是在想我說過的那些話,希望我當時把那些話說得更好。
“有一天早上,我們全班到了科學實驗室。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邊上。我們都坐了下來,望著那瓶牛奶,不知道那跟他所教的生理衛生課有什麼關係。然後,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突然站了起來,一掌把那瓶牛奶打碎在水槽裏——一麵大聲叫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後他叫我們所有的人都到水槽邊去,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碎的牛奶。‘好好地看一看,’他告訴我們,‘因為我要你們這一輩子都記住這一課,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無論你怎麼著急,怎麼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隻要先用一點思想,先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隻是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情,隻注意下一件事。’
“這次小小的表演,在我忘了我所學到的幾何和拉丁文以後很久都還讓我記得。事實上,這件事在實際生活中所教給我的,比我在高中讀了那麼多年所學到的任何東西都好。它教我隻要可能的話,就不要打翻牛奶,萬一牛奶打翻,整個漏光的時候,就要徹底把這件事情給忘掉。”
有些讀者大概會覺得,花這麼大力氣來講那麼一句老話:“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未免有點無聊。我知道這句話很普通,也可以說很陳舊。可是像這樣的老生常談,卻飽含了多年來所積聚的智慧,這是人類經驗的結晶,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如果你能讀盡各個時代很多偉大學者所寫的有關憂慮的書,你也不會看到比“船到橋頭自然直”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更有用的老生常談了。隻要我們能應用這兩句老話,不輕視它們,我們就根本用不到這本書了。然而,如果不加以應用,知識就不是力量。
本書的目的並不在告訴你什麼新的東西,而是要提醒你那些你已經知道的事,鼓勵你把已經學到的東西加以應用。
我一直很佩服已故的佛雷德·福勒,夏德,他有一種能把老的事例用又新又吸引入的方法說出來的天分。他是一家報社的編輯。有一次大學畢業班講演的時候,他問道:“有多少人曾經鋸過木頭?請舉手。”大部分的學生都曾經鋸過。然後他又問道:“有多少人曾經鋸過木屑?”沒有一個人舉手。
“當然,你們不可能鋸木屑,”夏德先生說道,“因為那些都是已經鋸下來的。過去的事也是一樣,當你開始為那些已經做完的和過去的事憂慮的時候,你不過是在鋸一些木屑。”
棒球老將康尼·麥克81歲的時候,我問他有沒有為輸了的比賽憂慮過。
“噢,有的。我以前常這樣,”康尼·麥克告訴我說,“可是多年以前我就不幹這種傻事了。我發現這樣做對我完全沒有好處,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他說,“水已經把它們衝到底下去了。”
不錯,磨完的粉子不能再磨;鋸木頭剩下來的木屑,也不能再鋸。可是你還能消除你臉上的皺紋和胃裏的潰瘍。在去年感恩節的時候,我和傑克·登普西一起吃晚飯。當我們吃火雞和橘醬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把重量級拳王的頭銜輸給滕尼的那一仗。當然,這對他的自尊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在拳賽的當中,我突然發現我變成了一個老人……到第十回合終了,我還沒有倒下去,可是也隻是沒有倒下去而已。我的臉腫了起來,而且有很多處傷痕,兩隻眼睛幾乎無法睜開……我看見裁判員舉起吉恩·滕尼的手,宣布他獲勝……我不再是世界拳王,我在雨中往回走,穿過人群回到自己的房間。在我走過的時候,有些人想來抓我的手,另外一些人眼睛裏含著淚水。
“一年之後,我再跟滕尼比賽了一場,可是一點用也沒有,我就藝樣永遠完了。要完全不去愁這件事情實在很困難,可是我對自己兌:“我不打算生活在過去裏,或是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我要能承受這一次打擊,不能讓它把我打倒。”
而這一點正是傑克·登普西所做到的事。怎麼做呢?隻是一再地向自己說:“我不為過去而憂慮”嗎?不是的!這樣做隻會再強迫他想到他過去的那些憂慮。他的方法是承受一切,忘掉他的失敗,然後集中精力來為未來計劃。他的做法是經營百老彙的登普西餐廳和大北方旅館;安排和宣傳拳擊賽,舉行有關拳賽的各種展覽會;讓自己忙著做一些富於建設性的事情,使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為過去擔憂。“在過去10年裏,我的生活,”傑克·登普西說,“比我在做世界拳王的時候要好得多了。”
登普西先生告訴我,他沒有讀過很多書,可是,他卻是不自覺地照著莎士比亞的話在做:
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想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作。
當我讀曆史和傳記並觀察一般人如何度過艱苦的環境時,我一直既覺得吃驚,又羨慕那些能夠把他們的憂慮和不幸忘掉並繼續過快樂生活的人。
我曾經到辛辛監獄去看過,那裏最令我吃驚的是,囚犯們看起來都和外麵的人一樣快樂。我當即把我的看法告訴了劉易斯·路易斯——當時辛辛監獄的典獄長——他告訴我,這些罪犯剛到辛辛監獄的時候,都心懷怨恨且脾氣很壞。可是經過幾個月之後,大部分聰明一點的人都能忘掉他們的不幸,安定下來承受他們的監獄生活,盡量地過好。路易斯典獄長告訴我,有一個辛辛監獄的犯人——一個在園子裏工作的人——在監獄圍牆裏種菜種花的時候,還能一麵唱歌。
所以,為什麼要浪費眼淚呢?當然,犯了過錯和疏忽都是我們的不對,可是又怎麼樣呢?誰沒有犯過錯?就連拿破侖,在他所有重要的戰役中也輸過三分之一。也許我們的平均紀錄並不會壞過拿破侖,誰知道呢?
何況,即使動用國王所有的人馬,也不能再把過去挽回的。所以讓我們記住規則第六條:
不要試著去鋸木屑,不要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財富與自我克製
卡耐基智慧金言:
千萬不能為了圖一時的享受,便拋棄了光明的前途,把廉恥踩在腳下,使信用喪失殆盡,使誌氣消磨,使名譽敗壞,使人格斷送,這會使你的生命像駛入漫無邊際海洋的一種孤舟,失去方向。
有許多人來向我請教成功的訣竅,我告訴他們,最重要的就是節儉。成功者大都有節儉的好習慣。
一個人若想獲得財富,首先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欲望,自我克製的力量必不可少。我們經營事業的資本往往有賴於自己往日的積蓄:舉債創業總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
通常,人們習慣把吝嗇看成節儉的孿生兄弟,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實際上,節儉的真正含義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也就是說,花費要恰到好處。但吝嗇的含義卻不同,它是指當用的不用,不當省的也要省。
有些喜歡出風頭、講排場的“紈絝子弟”,平時不僅要把自己的收入吃光用盡,而且往往還要借錢來撐場麵。這種人一旦發生變故,比如生了病,或者失了業,不但自己站不起來,往往還會連累別人,把人家的錢都糟蹋掉。到了那時,他的真相就會被完全揭穿。如果他以前能夠節儉一點,少花費一些,怎會落到無顏見人的地步呢?
英國著名文學家羅斯金說:“通常人們認為,節儉這兩個字的含義應該是‘省錢的方法’;其實不對,應該解釋為‘用錢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去購置必要的家具;怎樣把錢花在最恰當的用途上;怎樣安排在衣、食、住、行,以及生育和娛樂等等方麵的花費。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把錢用得最為恰當、最為有效,這才是真正的節儉。”
托馬斯·利普頓爵士說:“有許多人來向我請教成功的訣竅,我告訴他們,最重要的就是節儉。成功者大都有儲蓄的好習慣。任何好朋友對他的援助、鼓勵,都比不上一個薄薄的小存折。惟有儲蓄,才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才具有使人自立的力量。儲蓄能夠使一個青年人站穩腳跟,能使他鼓起巨大的勇氣,振作全部的精神,拿出完全的力量,來達到成功的目標。如果每個年輕人都有儲蓄的習慣,世界上真不知要少多少個傷天害理的人!”
約翰·阿斯特先生在晚年說,如今他賺10萬元並不比以前賺1000元難。但是,如果沒有當初的100元,也許他早已餓死在貧民窟裏了。
許多人隻因為用錢沒有計劃性,一點也不算計一下,所以,就在不知不覺中使大量的錢財無謂地從指縫裏流走了。如果一個青年能養成記賬的良好習慣,能把每次花費都記人賬簿,能夠仔細核算、好好籌劃,這樣,對於他未來的事業發展,一定有巨大的幫助。這樣不但能使他學會記賬的方法,還可以使他熟悉金錢往來的各種手續,從而獲得寶貴的經驗。
這種賬簿最好能隨身攜帶,以便隨時隨地把自己的花費記人本中。這樣持之以恒去做,對改正揮霍無度的惡習一定有很大的幫助。賬本能清清楚楚地告訴你,過去的錢都用到哪裏去了,什麼地方是完全可以節省的,什麼地方是一定要用。
通常來說,鄉下孩子要比城裏的孩子節儉得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城裏充斥著各種各樣專騙孩子的東西,不結實的玩具和不衛生的糖果都在引誘他們去購買。但鄉下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既沒有受到這麼多東西的誘惑,又更看重金錢,他們往往舍不得像城裏的孩子那樣去亂花。他們往往非常珍惜自己有的幾個錢,不時地從口袋裏數進數出玩弄著,決不舍得用幾個錢去買一些專門哄人的東西,以博得一時的高興。等到他們積蓄到100元時,就非常高興,有時竟歡呼雀躍。這些鄉下孩子的父母們時常地諄諄教導,使他們明白儲蓄的好處,還鼓勵他們把錢存到銀行裏去。而城裏的那些孩子們往往不大把錢放在眼裏,他們一有了錢就要把它們立刻花掉。
就像很多城裏的孩子寧願把錢放在口袋裏,不願存在銀行一樣,有許多青年人也習慣把所有的錢都帶在身邊,這樣往往就造成了他們隨隨便便胡亂揮霍,毫無節製。固然,錢存到銀行裏以後,要用起來就沒有帶在身邊那樣方便,但後一種做法太不明智了,因為習慣把錢放在身邊的人往往在用錢方麵會失去控製。
所以,節儉的惟一有效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錢全部存人銀行,而且最好存到一家離你的住處遠一點的銀行。這樣一來,等你要用錢了就必須到那家很遠的銀行去取,這時你就會考慮這筆花銷是否值得?能否節省?
富蘭克林這樣說:“致富的惟一方法就是賺得多花得少。”他還說:“如果你不想因有人討債而氣惱,想不受饑餓和寒冷的痛苦,那麼你最好與忠、信、勤;苦四個字交朋友。同時,不要讓你賺得的任何一分錢從你手中輕易地流走。”
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到印刷廠裏去學技術。其實,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很好,他父親要求他每晚住在自己家裏,但要他每月付給家裏一筆住宿費。一開始,那個年輕人覺得這樣太苛刻了,因為他當時每月的收入,就剛夠支付這筆住宿費。但是,幾年之後當這個年輕人自己準備開設印刷廠時,他的父親把那年輕人叫到跟前,對他說:“好孩子,現在你可以把每年陸續付給家裏的住宿費拿去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你積蓄這筆錢,並非真的向你要住宿費。好啊,現在你可以拿這筆錢去發展你的事業了。”那年輕人到此才明白父親的一番苦心,對父親的賢明感謝不盡。如今,那青年人已經成了美國一家著名印刷廠的老板,而他當年的同伴們卻因自小揮霍無度,如今仍然窮苦不堪。
以上所述是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真實故事。它給你的啟示是:惟有養成儲蓄的習慣,將來才有希望享受到成功與財富。
如今,仍然有很多青年人認為節儉是一種很不體麵的行為,這真是一種荒唐不堪的觀念。為什麼一定要把金錢胡亂揮霍掉呢?這難道算體麵呢?如果我們能把每一塊錢都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不是更“體麵”嗎?茫茫宇宙中沒有一樣東西是無用的,是可以隨便糟蹋的,那麼對於寶貴的金錢,我們難道可以這樣隨隨便便胡亂地糟塌嗎?
你須明白一個道理:節儉其實是一件很簡單、極易行的事情,誰都可以立即去實行。你願意處在窮困的境地嗎?你願意讓債主時時來逼你還錢嗎?你願意因為負債而坐牢吃苦嗎?你願意一生屈居人下,不得翻身嗎?你當然不願意,那麼你就一定要養成這個簡單易行的節儉習慣。
一部著名小說裏有一段話說得很有意思:“寧願因餓而倒地,也不要去借錢!”是啊,暫時忍受一下饑餓、寒冷和貧困,犧牲暫時的一些快樂與幸福,又有什麼要緊!千萬不能為了圖一時的享受,便拋棄了光明的前途,把廉恥踩在腳下,使信用喪失殆盡,使誌氣消磨,使名譽敗壞,使人格斷送,這會使你的生命像駛入漫無邊際海洋的一種孤舟,失去方向。
俗話說得好:“節儉是你一世受用不盡的財富”。反之,一個負債累累、愁容滿麵的人,是無權享受這一巨額財富的。對於那種人,大家也都得小心回避才好。因為他可能會跑來侵蝕你的精力,消磨你的誌氣,會損害你的意誌、你的事業、你的職位及使你成功的一切因素,所有這些有利的東西都可能被它破壞殆盡。
平均率可以戰勝憂慮
卡耐基智慧金言:
根據平均率,這種事情不會發生……要在憂慮毀了你以前,先改掉憂慮的習慣。
當我們怕被閃電打死、怕坐的火車翻車時,想一想發生的平均率,會把我們笑死。
我從小生長在密蘇裏州的一個農場上。有一天,在幫母親摘櫻桃的時候,我開始哭了起來。我媽媽說:“嘉裏,你到底有什麼好哭的啊?”我哽咽地回答道:“我怕我會被活埋。”
那時候我心裏是充滿了憂慮。暴風雨來的時候我擔心被閃電打死;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我擔心東西不夠吃;另外,我還怕死了之後會進地獄;我怕一叫詹母懷特的大男孩會割下我的兩隻大耳朵——像他威脅過我的那樣。我憂慮,是因為怕女孩子在我脫帽向她們鞠躬的時候取笑我;我憂慮,是因為怕將來沒一個女孩子肯嫁給我;我還為我們結婚之後我該對我太太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而操心。我想象我們會在一間鄉下的教堂裏結婚,會坐著一輛上麵垂著流蘇的馬車回到農莊……可是在回農莊的路上,我怎麼能夠一直不停地跟她談話呢?該怎麼辦?怎麼辦?我在犁田的時候,常常花幾個鍾點在想這些驚天動地的問題。
日子一年年的過去,我漸漸發現我所擔心的事情裏,有百分之九十九根本就不會發生。比方說,象我剛剛說過的,我以前很怕閃電。可是現在我知道,隨便在哪一年,我被閃電擊中的機會,大概是三十五萬分之一。
我怕被活埋的恐懼,更是荒謬得很。我沒有想到——即使是在發明木乃伊以前的那些日子裏——在一千萬人人裏可能隻有一個人被活埋,可是我以前卻曾經因為害怕這件事而哭過。
每八個人裏就有一個人可能死於癌症,如果我一定要發愁的話,我就應該去為得癌症的事情發愁——而不應該去愁被閃電打死,或者遭到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