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2論證(1 / 3)

關聯理解程序或關聯推導取下列模式:

A.新信息 + 原有語境假設 → 語境隱含

B.話語 + 關聯 → (認知)語境效果

新信息來自話語,通過明示的言語行為 (ostensive speech behavior)表現出來,觸發交際者構建假設,或者說激活交際者的原有假設以及他對輸入假設的核實,最後通過新信息對原有假設的加強或削弱後推導出結論。關聯推理含有輸入的新信息 P 和舊信息即原有的語境假設C (contextual assumption),P 和 C 的組合,就是 P 在 C 中語境化的演繹前提,能派生出單個 P 或單個 C 都不能獨立派生的語境隱含 CI (contextual implication),CI 即是推理的最終假設或推理的認知效果,或者說 P 隻能在 C 中產生語境隱含。換句話說, P 隻有積極地或消極地改變了 C,才能產生認知效果。

語境假設 C 是關聯邏輯的樞紐,它含有原始邏輯 P→Q 和派生邏輯 ~P→~Q 兩種可能的解釋部分,由於 P 和 C 的互動產生 CI 的過程可形式描述成 P + C (P→Q)= CI 形式,因此在操作時一般有下麵兩種情況:

A.P 增強語境假設: P + C (P→Q)& P & P→Q → Q

B.~P 抵製語境假設: ~P + C (~P→~Q)& ~P & ~P→~Q → ~Q

其中C 涉及P→Q 和 ~P→~Q 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是第二種假設的基礎,其邏輯可信度比第二種要高很多 (熊學亮、張韌弦 2005)。 此時如果 P 是輸入的新信息,那麼P→Q 就是輸入新信息 P 時所觸發或激活的假設或相應的邏輯式,輸入信息 P 得到認可或加強後,就認可這種邏輯形式。而如果輸入的信息是 ~P,那麼就激活與它相應的假設或邏輯否定式 ~P→~Q。輸入P 起到“加強” P→Q 的效果,因此用 P+ 標示;輸入 ~P 則起到“抵製”(P→Q)或引發~P→~Q 的效果,因此用P- 來標示。稍有點邏輯知識人都知道,P→Q 是肯定前件假言推理演繹邏輯,而 ~P→~Q 是否定前件推理,在邏輯上並不可靠,在形式上屬於相對邏輯範疇 (熊學亮、張韌弦 2005),因為它在具體語境中可以被新信息擊敗。不管怎麼說,有了 P+ 和 P- 這兩種概念,我們就可以得到下述邏輯式:

A.P→P+ (P→Q)

B.~P→P- (~P→~Q)

P+ 表示原語境假設被加強,P- 表示原語境假設被抵製。無論是 P+ 還是 P-,隻要與原有語境 C (原有知識)組合或互動,都可以產生相應的語境隱含 CI。

C.(P+ ∨ P-)+ C = CI

現在我們就用上麵介紹的關聯邏輯來分析 Wilson 的“叫人名字”例。假如一教授的名字叫X,X剛上完課,有一聽課的學生走上前來對X說:“你的名字叫X”,或者說:“你的名字不叫X”,便產生了兩種新信息或信息輸入內容:

(1)P+ = 你的名字叫X

(2)P- = 你的名字不叫X

而原來的假設是:C = 教授的名字是X,表麵上看,這裏的 P+ 和 P-對 C 而言,分別是全舊和全新的信息,說它們不相關或無關聯期待可言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筆者認為,簡單地用全新或全舊的信息來評判輸入信息的關聯與否,有時是站不住腳的,其實關聯理論從未提供過對“相關信息”和“不相關信息”評判的絕對標準。關聯推理是一種在線的動態認知過程,一是推導的內容並非絕對,往往還摻有個人的認識或跨文化知識等因素,二是關聯理論也承認語境的大小差異以及語境延伸或擴展的可能,即在小語境內 (如相鄰兩個語句之間的關係)不相關的信息,在大語境內(如百科知識介入後產生的“連貫”效果或存在兩個以上的語句)可以相關,或者說在原有語境中(比如僅涉及兩句話)不關聯的信息,在擴展了的語境中(比如涉及更多的語句)可以關聯。原則上是投入了一定認知努力,便可以獲得一定的認知效果;追加認知努力的投入,可以產生附加的認知效果;在一個層麵上無認知效果的信息,在另一層麵上也可以產生認知效果,等等。因此,在具體交際場合內重複他人的名字和否定他人名字,到底是否提供關聯的信息,還要看具體情況,在特殊場合內可能也是相關的,故也有認知效果可言。上麵例(1)的含義,在特定語境中可能會是“你的風格與他人不同”,例(2)的含義,在特定語境中可能會是“你和以前不一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