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1“吃”的語言係統價值分析(1 / 1)

詞語的價值依切分語言係統的詞語數量而定,參照的是同一(子)係統內的其他詞語,詞語的意義是消極定義的,一個詞語的意義是“係統內其他成分不是它”,切分同一(子)係統的詞語越少,每個詞語的價值就越大,這是一個源於Saussure的經典話題。在不同的語言係統中,對同一語義場(semantic field,即子係統)或概念域用不同數量的詞語來切分,就產生了每個詞語不等量的係統價值 (system value, Saussure 1916)。語言的係統價值好比詞語在相應語義場這一“諾亞方舟”上占有的一席之地,根據Malinovski的調查(Firth 1957),Trobriand 文化中無專門用來表達“槳”這一概念的詞語,在語用時當地人隻得用“木頭”來代替表達“槳”的概念,使得相應語言係統中“木頭”在《木船用具》這一語義場或語言子係統中的價值大於英語、漢語等語言中的相應詞語。

詞語的係統價值大小與切分係統的詞語數量成反比關係,筆者把價值定義成“功能量”(functional load)。假如有表達{進嘴後咽下}概念的語義場,切分此語義場的詞語數量越少,每詞的功能量就越高,其“分辨度”(resolution)就相應降低,語用時對其的解釋就更加依賴語境。下麵用方言差異來說明這個問題。上海話和普通話用不同數量的詞語切分{進嘴後咽下}語義場,導致不同的結果。普通話通常用吃(飯)、喝(水)、抽(煙)、嗑(瓜子)等動詞來切分該子係統,而上海話(或南方如江西話等其他方言)可用“吃”一個動詞來獨攬,因為可以說“吃飯”、“吃水”、“吃煙”、“吃瓜子”等。

{進嘴後咽下}語義場的不同切分對比:

因此上海話中“吃”的功能承載量較大,其分辨度相應較低。在語用中對上海話“你吃嗎?”的回答,就要根據實際的交際語境提供相應的賓語。中{進嘴後咽下}語義場就好比一塊蛋糕,切得越多,每塊的分量就越小。在語言體係內,切分“語義場蛋糕”的詞語越多,每詞的語義精細度即分辨度就越高,功能承載量也隨之越低;切分該域的詞語越少,每個詞語的承載量增加,但分辨度下降。與上海話相比,普通話“吃”的功能承載量較小,分辨度較高。這就是語言子係統(即語義場)內功能量與分辨度的反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