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吃”是個多義詞,其語義隨“吃+NP”裏的 NP 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吃”的多義性與上例中Trobriand 文化中用“木頭”來表達“槳”概念的情況不同,Trobriand 文化中無專門表達“槳”的詞語,在語用時當地人隻得用“木頭”代指“槳”,使得“木頭”的係統價值即功能量增加而分辨度減低,因為在缺乏語境的情況下,人們可能不知“快去拿木頭”中“木頭”的確切所指。而在漢語中,“吃父母”的意思是“依賴父母”,但係統不缺“依賴”一詞,因此以“吃”代“依賴”不是係統缺乏相應詞語的權宜之計,而是言語表達的變體,兩種表達的文體色彩和含義都不一樣。同理,雖然上海話的“吃”在表達時可以把{進嘴後咽下}語義場“一網打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上海話缺乏相應的詞彙,上海話裏同樣有吃飯、喝水、抽煙、嗑瓜子等說法,隻是上海人有傾向於用“吃“的習慣。
漢語“吃+NP”表達的豐富性,還可以通過英語“eat+NP”中“eat”的意義變化的有限性來襯托。“吃”和 “eat”的核心意義都是{進嘴後咽下},其他意義則是通過概念隱喻從中心義衍生出來的變體或邊緣用法,比如通過“吃是XX”(e.-g.-,“吃是遭受”,楊春生 2004;李睿澤 2007;王英雪 2007)隱喻得到“吃苦頭”、“吃官司”表達。楊春生(2004)運用Hutchins的命題結構理論,對英漢兩種語言中與“吃”有關的隱喻進行對比分析,把英語裏“eat”的拓展用法概括成下麵四類:
(Ⅰ) 吃是消耗(eating is consuming:e.-g.-,Covering news in the fields eats money.)
(Ⅱ)吃是腐蝕(eating is corroding:e.-g.-,Waves ate away the beach.)
(Ⅲ)吃是吸收(eating is absorbing:e.-g.-,You can eat your loss and switch the remaining money to other investment portfolios.)
(Ⅳ)吃是煩惱(eating is annoying:e.-g.-,Whats eating him?)
文章認為,“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行為,英漢語中與“吃”有關的隱喻在根基上是相同的,但是不同文化賦予“吃”不同的語義拓展途徑,導致了很大的使用差異。雖然英語中“eat”的隱喻用法同樣是“eat”本義的延伸,但是品種沒有漢語那麼豐富多彩,而且“eat”的隱喻拓展相對漢語來說更為固定而多半成為“eat”一詞的詞典多義項。相比之下,漢語中“吃”的隱喻含義卻非常活躍,仍在不斷地產生新的隱喻意義,王英雪、林美玟(2007)對此現象的解釋是:雖然“吃”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方式,但是英美人不會在吃上花費太多時間,而中國人一頓飯可能會吃上幾個小時,這種對“吃”的講究和重視,使得漢語“吃”的表達比英語更為豐富。李睿澤(2007)認為,“吃”的基本隱喻是通過經驗和感覺而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成了品種繁多而複雜的分子隱喻。房戰峰(2008)用“仙人掌”模式對英漢語中有關“吃”的隱喻性詞義的生成和演變做了考察,指出英漢語中有關“吃”隱喻的衍生方向和結果不同,但是“吃”的各種意義都是從其中心義演變而來這一初衷是不會改變的。
在下麵“吃”的典型語義分類的排列中,表示“英語中沒有類似拓展用法”,ET表示“拓展用法”。
ET1 to eat where eatable things are sold or provided
(e.-g.-,吃食堂,eat dining-hall)
ET2 to depend upon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live
(e.-g.-,吃父母,eat parents;吃技術,eat expert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