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2 “吃”在“吃+NP”表達中的多義表現(2 / 2)

ET3 to annihilate or kill

(e.-g.-,吃掉敵人一個團,eat a regiment of the enemy)

ET4 to remove the chess piece of the opponent at chess games (near to B3)

(e.-g.-,吃車,eat the JU piece at a Chinese Chess game)

ET5 to consume (E)

(e.-g.-,這車吃油,this car eats gas)

ET6 to absorb liquid (E)

(e.-g.-,這紙吃墨水,this paper eats ink)

ET7 to suffer (E)

(e.-g.-,吃苦頭,eat pain or bitterness)

也可圖示歸納成:

在句法語義界麵上分析“吃+NP”中“吃”的不同意義,一種做法是認為其後的NP具有不同的論元。徐文紅(2001)、章婷(2006)從論元角度分析“吃”的種種用法,認為“吃+NP”的非典型用法涉及句義結構中的非強製性語義角色。陶紅印(2000)的分析比較有代表性,他不同意把“吃+NP”現象與文化簡單掛鉤的做法,提出了從“吃”看動詞論元結構的動態特征的分析方法,認為動詞的論元結構有開放性和動態變化的特征,隨語用和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論元結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動詞使用的高頻度,使用頻率越高的動詞的論元結構越不穩定。陶指出,類似“吃+NP”動賓結構在實際語料中的述語部分,通常由多項低度及物成分構成,傳統上所理解的論元結構不能解釋真實言談中動詞結構的表現,及物和不及物的概念對實際語料用處不大,在語用中兩者的邊界時常不清楚,及物性論元結構的邊界也不易判定。“吃筷子”實際上是把工具成分“筷子”放在動詞後,造成這些成分和受事成分的句法表現十分相似,使人很容易把它們與受事成分等同看待,陶把這類用法稱作“偽受事”,把動賓不典型的“異範疇化”現象和不及物性看成是“吃”的自動值,認為隻有語用需要才能賦予語詞相應的類型特征。

筆者認為“使用頻率越高的動詞越不穩定”的論證不一定能自圓其說,因為很多高頻動詞的意義是相當穩定的。另外僅僅注重“吃”的論元動態變化而不究其語用原因也還不夠,我們有必要對為什麼“吃”後麵會帶各種論元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現有文獻研究的焦點主要聚集在圖3的B類上:一是把“吃”當成多義,後麵可跟各種論元;二是“吃”和後麵的名詞互動調整產生各種組合;三是把“吃+NP”看成動賓構式,構式把其中的名詞強行定義成各種論元並改變動詞的意義。然而筆者認為“吃+NP”構式中僅有“動詞的詞義按後續名詞的性質選擇”的可能,並不存在動詞與結構互動而產生動詞意義或用法臨時變化或增加信息的情況,因此筆者把類似的單賓結構都定義成“非增效構式”(non-synergetic construction,熊學亮 2008),認為單賓構式的整體語義就是簡單地等於其內部成分的簡單相加。而類似雙賓、動補等複合構式的情況就比較複雜,比如有些單賓動詞(bake)用在雙賓構式內,動詞的核心語義就會臨時擴展(baking+intended transfer of the baked),即核心語義加上一個焦點語義,動詞的基本用法就會臨時改變(原是二價動詞臨時作為三價動詞來用),即在二價的基礎是增加一價,從而產生了1+1≠2的組構效果。筆者把這種情況定義成“構式增效”(constructional synergy),即雙賓結構、部分動補結構等複合結構可以臨時改變進入這些複合結構的單賓動詞的局部意義和用法,或者說在複合構式中非複合動詞(如單賓動詞)的語義和價會臨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