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3隱轉喻解釋(1 / 2)

“吃”的B類語義是“吃+NP”結構中的動詞或名詞通過隱喻概念化或轉喻概念化而產生的意義延伸,比如{吃是承受}是“吃”核心義的延伸,產生動詞“吃”的隱喻義。而王占華(2000)、任鷹(2000)討論的是“吃+NP”表達中名詞的轉喻,他們把“吃食堂”理解成是“吃食堂裏的飯”的簡潔表達,是{食堂}認知框架中用部分{飯}代替整體{食堂}的轉喻,他們相信漢語裏“吃”的許多格式都是由類似轉喻生成的,因此理解時可以補出後麵省去的內容而不必另設義元,即“吃食堂”中的“食堂”不必被分析成《處所》賓語,而應該是一個在表達中未直接出現或者被省略的但是在理解時可以補出的《受事》賓語“飯”。

另一種轉喻是“食堂”的地點代替“在食堂裏吃”的行為,被解釋成“吃”從V範疇向P範疇移位的結果,此間介詞“在”(輕動詞)被抹去。然而問題是,抹去了“在”,“處所”的含量大大降低,整個表達的抽象程度大大上升,“食堂”的所指變得很不明確或虛無縹緲,整個表達其實指向一種生活習慣。

隱喻的認知操作基礎是喻體和本體的“相似性”(similarity),轉喻的認知操作基礎是喻體和本體的“相鄰性”或“近接性” (contiguity),形成由客觀到主觀、由認知到語言的推演過程。“容器—內容物”是人們熟知的認知框架,“吃食堂”中的“食堂”和“食堂裏的飯”處於“容器—內容物”的認知框架中, “食堂”和“食堂裏的飯”發生認知框架關聯, 最終形成語言中的轉喻或轉指。聶亞寧(2008)認為,人體感覺器官、食物以及享用處所的互動,導致“吃”的隱喻和轉喻,促成此種解釋的因素是影響“吃+NP”內動詞或名詞的整個構式。

但是筆者認為構式的影響並不明顯,動詞的隱轉喻導致“吃”的多義,指的是“吃”的意義可以延伸,以“吃”代替其他相關意義,如“吃”代替“依靠”。認為這是名詞的轉喻現象是值得商榷的,如果“食堂”可以代替“食堂的飯”,那麼“吃父母”、“吃筷子”中“父母”和“筷子”代替什麼就說不清了,因此名詞轉喻說的解釋能力其實非常有限。其實語用時“食堂”並不能在語義上代替“食堂的飯”,兩者的語義價值並不相同。陶紅印(2000)引用張伯江的觀點,認為“吃”的B類用法攜帶偽受事,在句法上不能加名量詞修飾,比如不能說“吃一家接待站”, 隻能受動量詞或時量詞修飾,比如可以說“吃一年接待站”, 由於漢語裏動量詞和時量詞修飾的是無指名詞,所以“吃食堂”中的“食堂”表達的其實是無指的抽象概念。